专栏作家:禾乐不为
个人简介:一个做过老师也做过全职太太的宝妈,与你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01
从除夕到今天,因假期与疫情而“被迫”在家带小宝的日子已有60天。
在这六十多天里,最开始日子还过得去——早起准备一份营养早餐,与小宝看看书玩会积木,然后准备午餐,与小宝午睡,起床后基本就要开始做晚餐,吃完饭看一会儿电视节目,就可以准备洗漱就寝了。
一天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这期间,有时候丈夫负责煮饭,有时候我做家务丈夫负责照料孩子,虽然大多都是在平板上给小宝找到汪汪队或者小猪佩奇,然后自己在一旁玩手机,但好在也“父慈子孝”。
可是过了初十,这样的日子就略显乏味了。
小宝有时候会缠着我们要糖——过年时放纵了一些,总觉得吃一点零食没有关系,可长此以往自然是不行,所以就慢慢控制了零食摄入量。
而不能吃零食,小宝就会有更多时间“作妖”,一天下来大多数的时间都要陪他,加之后来丈夫复工,家里就只剩下我跟小宝。做饭时自然是不能兼顾他的,就只好让他看手机以求片刻的安宁与安全,又觉得不能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所以一忙完了手里的活,立刻就去陪他(管他)。
到这时,睁开眼睛醒着的时间,我已经完全“失去自我”。小宝睡得早时,我可以在每晚的九点半到十一点之间追会儿剧或者写写字,其他时间,几乎都被家里的小祖宗占用了。
可是做完家务的我也总需要休息,这时候过来的小宝就让人无比讨厌。
是的,是讨厌。
02
从前不甚觉得孩子如此讨厌——毕竟我与丈夫都是喜欢小孩的人,可这一年,彻底颠覆了我的观点。
他到点要吃饭,你就要一日为他准备三餐;
他要洗澡刷牙,你就要牙膏热水为他备好;
他想看书玩积木,你就要跟他玩好角色扮演……
他一天有24个小时,你一天也只有24小时,他只要闲下来,你就不得安宁。
我努力回忆曾经喜欢小孩的日子——周一到周五小宝送到幼儿园不需要我照料,放学后由双方老人照看,只有周末两天接他回来,带他去游乐场或者逛街购物,两天很快就过去了。
于是我发现,从前带娃的“愉悦”并不单纯在于孩子,更多在于逛街、郊游、去游乐场、吃美食……即便需要陪他玩一些幼稚的“过家家”游戏,也只是在不忙的情况下,在我的忍耐限度内,短暂地玩耍。
可是现在不行,我要在忙家务的同时照顾孩子,尽管已经没有一丁点私人时间,却还是会出现因无法兼顾而出现的吵闹,而这种吵闹让我心烦意乱,让我甚至忍不住对小宝大发脾气。
曾经的依赖,瞬间变成一种“纠缠”。
03
这几天有这样一则新闻:“4岁女童在家憋太久哭闹,妈妈一耳光致孩子鼓膜穿孔”,评论区自然是有批评的,可更多的是理解。
朋友曾说过,她做过白天骂小孩晚上后悔第二天再继续骂这种事,原因是辅导十岁的女儿学习时实在忍不住。
她希望女儿品学兼优从而拥有个更好的未来,可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女儿如此“愚笨”,在辅导女儿的过程中,她受到了一万点挫败感,她甚至不知道在那一瞬间,自己的愤怒是来源于努力没有换来相应的成绩还是对女儿未来的担忧。
也许我们,并没有那么爱孩子——起码是没有战胜自己的情绪。
群里有妈妈说,孩子比较淘气,有时候因为不小心磕到而大哭,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心疼,而是……烦死了。
我有同感。
更有妈妈说,自己最爱孩子的时候是在他睡着了以后。
我亦点头。
都说爱是恒久忍耐,可当利益(情绪)发生冲突时,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也有忍不了的时候。
04
Papi酱在《我家那闺女》节目中曾对自己身边最重要的人做出了排序,第一位是自己,其次是伴侣,然后是孩子,最后是父母。
这样的排序引起了不少观众的质疑——一个母亲,怎么会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前面?
现在我明白了,Papi酱作为一个独立女性,自我,自主,而我作为一个俗人,自私,自足,又或者说这是人性使然。
人首先是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一方面,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与不同的人有着联系,可孩子,只有你,他们这种无休止地“纠缠”,会让人无法迎合,从而产生疲惫和厌烦。
另一方面,人在一切社会关系中都以满足自我需求为前提为基础,当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值譬如不够乖巧、不够优秀、甚至没有与我们达到某种契合,就会失望,甚至发怒。
并不是说不爱,只是有时候我们更爱自己,
我可以为小宝献出生命,但却不愿这样天天陪着他。就像恋爱中的男女愿意长途跋涉哪怕只为她摘一朵玫瑰,却不愿意十年如一日每天风里雨里接送她上下班。
一时冲动是可以的,但长此以往……不行。
05
但其实爱自己没有什么不对,会爱自己的人才会爱别人嘛。最可怕的是我们以为自己倾尽全力去爱孩子,并以此来要求身边人这样做,最后因为孩子和身边的人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而愤怒而沮丧而失望。
什么意思呢?曾经我因为老人给孩子吃糖看动画片大发雷霆过,因为我觉得“爱孩子就要为他好”,可是在这53天里,我会因贪图片刻的休憩让小宝玩一会儿手机,会因为了让他“听话”而奖励一根棒棒糖——我做了曾经埋怨过的别人做的事。
有一位宝妈对我说,小孩在幼儿园里跑,不小心自己摔倒嗑掉了牙,想去兴师问罪,却又怕老师以后给孩子“穿小鞋”,故询问我的意见。
我说小孩在家里有没有过磕磕碰碰,她说有,我说我们自己看孩子都会出现“意外”,更何况是老师呢?就算你去骂了去闹了又会怎样呢?发泄的不过是你自己的情绪,孩子并没有因此而获得一点恢复啊……
以及我之前提到的朋友辅导女儿功课的例子,她的恨,不是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而是因为自己花费了时间精力,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效果和回报!
而爱,本该是不求回报的。
明白这一点,我才明白那些明明白白爱自己“胜过”爱孩子的父母,其孩子出落得也不差。
承认吧,我们没那么爱孩子,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去衡量别人去刁难孩子,最后生气的只会是自己。
让别人喘口气,也让自己喘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