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小小的镇里,有一条深深的胡同,洋溢飘荡着浓浓的民国风,窄窄的小路横躺在两旁低矮的白色小洋房中间,时不时有一辆车疾疾开过,卷起一阵小小的黄烟。
好多好多年过去了,胡同附近仍是电视剧里精妙摆布的民国模样。这里是各个小摊贩的天地,每天一大早随着日出熙熙攘攘,晚上伴着日落门可罗雀。
这里的人们活着快活,真快活。一大清早,小摊贩们便开始摆出自己的摊位,有包子铺,有小吃店,有收破烂站……伴随着炊烟袅袅升起,各个角落开始迸发出生气。有结伴欢快蹦跳着上学堂的孩子,有急匆匆往城里赶着上班的青年,也有悠闲悠哉的老年人背着双手逛闹市……整个胡同都生机勃勃,人声鼎沸,透出生命的张力。
李大妈是这里众多户人家中的一位。李大妈年轻时与一名铁匠结了婚,日子过得不算好,但也说不上坏,平平淡淡中安安稳稳,倒也乐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铁匠不久被诊断出绝症,没几天便撒手人世,只留给李大妈一个不满一岁的儿子。
李大妈哭了又哭,眼睛都哭肿了,几天后却不再哭了,收起眼泪,开始背着孩子到处打工。日子不易,何况她又背着孩子,于是找工作处处碰壁,后来终于得以在一家好心的大家庭里当了个保姆,兼着做点儿零工。日子苦,很苦,很多时候,从鸡啼声开始,一直忙活到月升中天,但大妈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在大院里和别的孩子一起嬉戏,便忘记了手上粗粗的老茧,疲倦的脸上浮出几抹难得的笑容。
日子过得很慢很慢,却也到了孩子长大的时候,李大妈突然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决定——送儿子上书房。
那时上学很不容易,很多中层人家都不一定能让自己孩子读书,只有少数富足人家,如她的东家,有条件送孩子读书。李大妈这个决定不得不说很是需要勇气,但她铁了心,再苦也要让孩子有文化。于是李大妈的儿子便坐在一堆富家子弟里面,上起了学。
为了让儿子读得起书,李大妈精打细算,节俭有加,手里的工钱往往算了又算,可是巧妇毕竟难为无米之炊,日子过得很不容易,李大妈便愈加用力地揽活儿做,加上东家常常好心帮忙,多分她点轻活儿,李大妈才得以撑下去。
大妈的儿子很争气,天不亮便呼噜滚下床,挑着灯伴着星光苦读,后来在考试中名列前茅,一举拿下仅有的一个到城里重点学校读书的名额,一时间传遍方圆百里,让人好不羡慕。临行前大妈特地用好步料缝制了一件体面的衣服,套在儿子身上,还为他做了一顿好菜。
后来,儿子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再后来,儿子毕业后没几年便在城里打拼得风生水起,赚了不少钱。李大妈的脸上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不仅因为儿子少年有成,更因为儿子是个人尽皆知的大孝子,每次一挣到钱,都会先想到为李大妈买这买那,过年过节也一定带着妻儿回来探望,镇里有什么慈善需要筹款的,他也热心资助。人人都说李大妈养了一个好儿子,苦日子熬出头了。
日子就这么静静流淌着,直到有一天儿子得到了一个消息,说镇上要开发一块闲置用地,打算在社会上招标投资项目。
他不打算出资参与这次招标,因为李大妈熬了一辈子,他打算将积蓄拿来好好翻修一下乡下的旧房子,给她一个惊喜,让她可以享享清福。
不料有一天镇长突然请他去吃饭,酒菜间,镇长悄悄对他说:“你知道不,我们镇上那块地八成将让那个新来的老黑包下了,听说他要整个什么化工厂,你知道的,就是那个在外面开了几家黑工厂的老黑。虽然很多人反对,说会带来重污染,但他毕竟出钱最多,我们很难拒绝。”很明显,镇长希望他可以出钱投资一个更好的项目。他面露为难,对镇长说回去琢磨琢磨。
回到家,妻子发现他脸色不对,忙问出什么事了,得知缘由后,她说:“要不你回去和娘商量一下吧。”
于是第二天他和妻子带着孩子,带着大包小包礼品,驱车回乡探望李大妈。李大妈很高兴,披上围裙,又烧火又洗菜,他看着大妈忙活着炒菜的已然老去的背影,心里不由得一酸。他转身走出门,蹲在门口抽起烟来,街道上仍然热热闹闹,生气腾腾。太阳西斜,沸腾的街道渐渐冷淡,只剩几个孩子在余辉中嬉戏打闹,风中荡着欢笑声……他正望着自己的童年看得入神,李大妈突然从屋里吆喝着孩子们进屋去吃糖果。他深深叹了口气,舒地一声站起来,熄掉烟头,拍拍尘土,转身走进屋子……
后来,镇上没有出现化工厂的身影,一座百货超市巍然矗立,名叫李大妈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