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电影会让观者在观看时和观看后陷入思考,不论思考的是什么,可以是伦理道德,错综复杂的剧情,演员精湛的演技,或者勾起观众经历过的一段深埋于脑海的往事。《狩猎》,是这样一部影片,但看过一遍之后我并不愿意再看一遍,不愿再感受心中的压抑,因为压抑本身已经影响到了我对于电影内容的思考;同样地,《熔炉》也只看了一遍,总以为好人会有好报,因果循环,人品守恒,但两部电影都告诉我,“坏人”的下场会比好人好,吃亏的也总是心善的。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压抑和思考,让这两部电影更难被遗忘。
《狩猎》:男主角卢卡斯在一家幼儿园工作,倍受同事和孩子们的喜爱。名叫卡拉的小女孩在游戏时对卢卡斯示好但遭到拒绝。于是为了报复,卡拉将卢卡斯说成了一个暴露性器官的变态,让他背负了娈童的罪名,进而成为小镇排挤的对象。卢卡斯的生活和地位因此在小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好友们、女友、前妻都不再信任他,自己的狗因他而死,儿子遭人侮辱。尽管卡拉告诉了父亲真相,卢卡斯的罪名也不成立,但周围的人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人们戴上了伪善的面纱。
卡拉无疑是这部影片的关键人物之一,没有她的谎言,整个故事就不复存在。谎言背后有原因,也许是她对卢卡斯的爱慕,也许是她早熟的性格,我认为应该是她所接受的来自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从电影开始对卡拉和他家人的描述我们就能发现,父母对她的管教是很宽松的,以至于她自己溜达到超市迷了路,她的父母都没有去找,只知道她出去了。这也许是因为小镇相对封闭,治安不错,并且镇上的人几乎都相互认识相互关心,所以卡拉的父母不会认为自己的女儿会走丢,于是对她疏于管理。同时,尽管小镇相对外界是隔绝的,但对于小镇内部的成员是相对开放的,因此卡拉哥哥的朋友才有机会进入到她家给她看照片,卢卡斯才能非常随意地从卡拉家的橱柜中拿出杯子喝水,卡拉的父亲才会有卢卡斯家门的钥匙。所以,小镇内部和卡拉家庭的宽松环境给了卡拉的成长以很大的空间和自由,这与《熔炉》中相对闭塞的学校环境相似。
从影片中我们能看出,卡拉的父母在表达自己感情上是非常直接的,相互表达爱意时会接吻,出现矛盾时会大声争吵,这两点显然会对卡拉的行为和内心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卡拉吻卢卡斯的行为很可能是和父母学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断学习,而学习最常用和直接的手段就是模仿。父母在孩子看到一些行为后需要给予适当干预,告诉孩子行为代表的意义。显然,由于小镇和家庭相对宽松的环境,卡拉并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及时教育,因此才对卢卡斯做出了亲昵的举动。同时,卢卡斯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卡拉犹豫被拒绝而产生的报复心。其次,父母的争吵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并不是身体,而是心里。一般情况下,父母在吵架时,孩子如果在旁边,一定会非常害怕,不敢作声,长此以往孩子在之后的人际交往和情绪表达时会出现问题。在片中,卡拉没有很好地管理好自己对卢卡斯的感情,或者我们可以认为选错了给予感情的对象。但对于卡拉来说,真正对她好的人,也许就只有卢卡斯一个,她没有很多选择。
相比较而言,电影《熔炉》涉及到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就没有那么多,但孩子所处的环境—聋哑学校,也时刻塑造着他们的性格和世界观。相比《狩猎》中孩子看似宽松的成长环境,《熔炉》给孩子提供的则是地狱般的成长煎熬:无法通过正常的方式表达自己,时刻都可能受到老师的侮辱,一切行动受制于老师的管辖。在一遍又一遍地遭到侮辱和摧残后,孩子变得怯懦,恐惧,甚至轻生。如果没有男主角仁浩的出现,也许这样的情况将持续下去,外界不会有更多的人知道,炼狱还是炼狱。相反,如果卡拉没有说谎,卢卡斯就不会遭受非议,他们所在的小镇也将继续保持和睦,宛若世外桃源。正是因为两位男老师的出现,两个故事才有了变数。
《熔炉》中的仁浩即使无法通过自己和朋友的努力撼动特权阶级的地位和各个利益集团的联系,依然不遗余力地鼓励受害学生说出真相,让外界了解事实,揭露学校的丑恶,但最终在警察的镇压下,显得落寞无助,形单影只;《狩猎》里的卢卡斯尽管因为卡拉的谎言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让自己成为众人道德绑架的猎物,他对于卡拉的态度却始终不变,但在夕阳下的森林中,在远处的枪口下,他同样无法反抗,只待枪手的裁决。他们在影片中的经历有相似的地方,除了在影片中与孩子的羁绊,他们所面对的对手也力量强大。一个是拥有权利、财富、人脉的团体,它似乎能够操控法律、警力、教师,让他们顺应自己的意愿;另一个则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不断批判和打压别人的群众,如果他们中只有一个人攻击卢卡斯,那卢卡斯的境遇也许没有那么糟糕,但巧合的是,镇上的所有人都这样做,这反而给他们彼此增添了勇气,对卢卡斯的攻击也就更加肆无忌惮。
除了以上的描述,两部电影还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最显而易见的或许是影片给观者带来的感受,一种无处发泄的负能量。也许正因为负能量一直压抑在心里,我才对这两部影片耿耿于怀,就像练琴时只要拉错了节奏或旋律老师就会打你,因为疼,才能长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