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水位》--刘瑜
1、从经典到经验
一个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帮助你认识你所置身的世界和自己。还应该时不时重返经典并从中受益,而指引我们去读经典的,是问题意识的箭头在不断指引,而不是餐桌上的虚荣心。
2、诸善之间
这是一个暴燥的时代。当人人争当杀气腾腾的真理代言人时,迟疑则是一种智性的成熟,当你知道的越多,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3、善的理由
人与人之间一定程度的友爱善意是一种集体生存的策略。
4、占有的悲
一个人占有的越多,就被占有的越多。这世上也没有谁比那些身处权力顶峰的人更懂得权力的悲剧,但这只能是他们无处言说的秘密。
5、过去的怎样让它过去
如果说有一件事情比生命的消亡更悲剧的话,那就是消亡的无意义。不被提起,不被纪念,不被反思,鲜活的生命无声消失在历史的记忆里,好象指纹被狡猾罪犯巧妙抹去。
6、所谓笨是一种人品
苏格拉底说:德性即知识。愚蠢常常不是智力不及,而是选择不去运用智力。
也许因为利益,也许因为懦弱,也许因为“温暖的合群”。
7、保持知觉
据说知识分为三种: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以及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在一个信息传播受限的社会里,坐井观天几乎是认识的必然趋势。你得不断提醒自己:不要睡着,不要睡着,不要睡着。
8、标签战
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则易于枯萎。在将对方以及自己的思维极端化的背后,是认知上的懒惰,以及对一劳之逸式教条的渴望。我们要学会的是就事论事。
9、如何正确表达愤怒
愤怒之所以令人上瘾,大约是因为愤怒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人是需要自我认同的,或者说需要存在感。每到大事小事,真事假事,都可以燃起人的怒火,而该怎么表达愤怒,值得我们思考。
10、你知道还是宁可不知道
一个“看到”一个事物并不等于他能“看见”它。“视而不见”其实更合乎许多人认知的惯性。当“无知”合乎人们的“理性”时,人们可能会努力保持这种无知,刻意逃避可能会干扰这种无知的信息。人从成见里走出来,和自我诀别是有多难!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