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问我们,你自己想要什么?
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或许会当头一棒,一时还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没有什么想要的”
听起来好像与世无争,可再进一步问,你对现状满意吗,过的好吗?我们好像又很无力地摇头说:不满意。
其实一个人还能觉的对自己不满意,他的内心一定有潜在的更好的自己的样子,这就是“自我概念”。
只有把现在的自己和自我概念做对比,才会觉得“不满足”。在每个对生活和自己不满足的背后都是每个人成长的需求。
那些年挣扎前行,就是为了逃离这种一眼望穿的人生,只是如今似已超脱,却还是常常疑惑,什么是人生幻光,什么才是生命中的真实。
典型的一种“现在的自我”和“希望的自我”产生的空洞感,也叫成长空洞。
就如同,我们加入007,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在他律的监督下,成长自己。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空洞不同,但每个人努力的方向都一样——填满那些空洞,成长自己的样子。
我们如何填满这些成长空洞?事实上,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玩虚假自我的游戏。
如物质的游戏,认为钱最重要。
或许物质带来短暂的一次次快乐,但可能绝非幸福。
你占据的东西,也在占据你。
如他人认同。
寻求“被认同”是社会构成的基石,但一旦过度追求“被认同的我”,真就会遍体鳞伤。
席慕容在《独白》里面所说: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的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是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你认为大家都喜欢和离不开你,其实是你离不开他们的喜爱。
我们为了逃避痛苦,就不断地砍掉自己真实的自我的各个部分,最后缩小到自己都看不上的地步,自卑就是自残者的必然结果。
当我们把追求物质、爱情、关系、认同、自尊作为我们成长空洞的填补,其实这并不会带领我们走上真正的自我成长之路。
成长的脚本就是失去、痛苦、面对、追寻、重获。
给自己来场成人礼吧,按照这样的结构:告别孩童——远离人群——独立完成任务——重回人群。
我从高中毕业,读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专业都是我自己的决定,包括自己从遥远的小山村来到几百公里外的大城市读书,都是一个人背着行囊,踏上火车去完成的。
现如今再回想,觉得这就是我给自己的一场成人礼仪式。
我们清晰地认知成长的脚本,通过以下的途径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1.拥抱变化,走出舒适
2.接纳痛苦,不掩埋
3.穿过痛苦,看到需求
4.玩成长的游戏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撞到最好的别人。当我们决心成长成某种人时,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遇到他。
罗曼.罗兰说: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就是定见的修炼。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第一当失去时,第二是当遇见诱惑时。请记得使用自己内心的价值尺子。不重要的东西舍弃,都重要的东西平衡,更重要的东西付出去争取。
千万别等奇迹,奇迹都在前三个地方忙着呢。
成长为自己的样子。《功夫熊猫》中的阿宝,就是通过体验——确认——主张——践行,最后带来自己的定见:成就功夫熊猫传奇。
从来没有救世主——我们必须亲身践行自己的生活选择。
定见意味着一次次地发现、确认、主张、践行,生命不息,修炼不止。
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