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到这个月25号,来大北京整整十一年。
之前,我在西安,四年。
上学时候不觉受到什么影响,嘴笨,到现在也没学会几句方言更别说秦腔,从东北到西北,酒量也完全没有见长。酒、周报和ppt,至今三大愁。
等到离开西安,在大北京混了十一年,仍然有时会把北冰洋错叫成“冰峰”,总把去西安说成“回西安”,才知道,西安有毒,不在腠理,不在肌肤,在更深,汤熨和针石,不及。
北京十一年,从小记者到小编辑到老编辑到手下有了编辑。一路看着,听着,想着,对比着,衣食住行,人情冷暖,林林总总。
有朋友,数量不多,一个个出了国,离了京,又一个个学成归来,或在他乡滋润着。而我,想着,能跟所有投缘的人,都聚,都见,少喝点酒,吃火锅,吃什么都行。
终于,大学社团又聚了,从88级到12级,年龄差有北京房价那么远,不管,桌子两张,屋子一间,酒若干,不数了,干!
有的时候,我们喝酒只是想“见人”。正如见人见多了想看海,看海看久了想见人,细细数数共同的记忆,老梗也值得浮一雪碧。
有聚会的日子很充实,白天干活着实发力。毕竟天天装前辈,掏的空空如也,终有机会回炉喊个师兄师姐,终有机会调笑师弟师妹,不用周全礼数,不怕失了稳重,很是开心。
十一年:
习惯了华华还是爱笑,尽管十有八九都没啥笑点
习惯了小皮的万年老梗,还有就算到了腊月也跟盛夏一样,爱折腾和热心肠
习惯了小康和小马,同气连质,乍一看一样,仔细一看,只有衬衫是否扎进腰带的区别
习惯了有话就直说,不整套路
习惯了看大家喝酒,头疼自己的酒量
习惯了有人,不在场
……
十一年的后几年,不太一样。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从远方从不熟悉来,前面带着闪着橙光的前缀,【传说的】或者【史诗的】。坐下,扔了百度百科的词条,敛了光,换上统一属性——学通人,露出没六、卖萌、逗比的一面——已久不见在人前显,高兴。
北京大,聚会不易。来时,越过人山人海,十五站地铁,十八个红绿灯,以及找车位绕楼两周,误入出租车道再倒出去……去时,二十公里起步,向北上地、向南大兴、还有向东向东再向东的燕郊……但跟一屋子欢乐比起来,超值,充电五分钟,快乐两个半小时。如果把生命中相同的事情归纳起来,一次做个够,你可能会一觉睡上 30 年,连续 3 年一直吃东西,艺术片导演 Temujin Doran 把《生命清单:关于来世的 40 种景象》拍摄成一部短片。看 6 个月的电视广告,经历长达 27 小时的疼痛,然后还有 14 分钟去感受纯粹的快乐。今晚欢乐,有150分钟,赚到了。
我们在北京好好的,散在各地的小伙伴,多在群里聊聊,各地家常里短,捎带手的,能见就别嫌远,见见。
这次,少了你。
下次,也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