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的天气引发了喉咙疼痛,琢磨着得吃点清热解毒的药,于是找出了蒲地兰片。在一边玩耍的三岁半的儿子饶有兴趣地看着我往手心里倒药片。
“妈妈,你要吃药么?” “对啊。” “让我喂喂你吧?” 许是平时我喂他吃药时,就存了药喂我吃药的念头吧!我笑了,“好啊,那你来喂我吃药,等妈妈去倒点水啊!”去客厅接了杯水,回来却发现瓶子里的药都不见了!我的药哪儿去了?
“可乐,妈妈的药呢?” “我扔啦!”儿子骄傲地说,还挺着小胸脯。什么?扔了?“扔哪去了?” “卫生间,马桶里!” 儿子很开心地说。看着他“洋洋得意”的样子,我顿时气不打一出来,淘气的小屁孩儿,居然把我要吃的药给扔了,找打!
“你为什么扔妈妈的药?那是妈妈要吃的药,你怎么给扔了啊!你怎么这么淘气啊!” 我大声训斥着这个小屁孩儿,就差给他两巴掌了。可乐一愣,明显没想到我是这个反应,然后“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你哭什么?你把妈妈的药扔了你还哭啊?你做得很对么?你哭什么?” “我闻着那个药太难闻了,我不想让妈妈吃苦药,我要妈妈吃甜药······” 孩子边哭边说,委屈得不得了。
我一下子愣住了,我怎么都想不到,儿子扔药的原因,居然是因为闻着药太苦了,不想让我吃苦药······看着他委屈的小脸,我自责不已。为了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而自责,为了误解了孩子的好意而自责,为了自己的冲动而自责。我抱着他,轻声安抚着他,“对不起,妈妈错怪你了,谢谢你,但是妈妈必须得吃苦药,以后妈妈吃药时,你给妈妈拿个棒棒糖好么?不再扔苦药了好么?” “嗯!” 小家伙重重地点了点头,眼中还带着泪花。
此刻,儿子已经在我身边睡下,仔细看着,小脸儿上还有泪痕。三岁半的孩子,做事情很简单,表达爱也很简单。爱妈妈,所以不想让妈妈吃苦药,看到即将被妈妈放进嘴里的苦药,毫不犹豫地扔掉。他要保护妈妈,可是妈妈却认为他在无理取闹。期待的表扬变成意外的训斥,他怎能不委屈?
突然想到班里有个女孩子曾经跟我说过的一件事。她曾经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亲手给妈妈做了一张精美的母亲节贺卡,当她满怀欣喜要给妈妈一个惊喜时,换来的却是一句“你别气我比什么都强!谁让你花这么长时间做什么贺卡?你不用学习么?你考上重点高中比为我做任何事情都让我开心!” 女孩儿说,老班你知道么,那一刻我的心瞬间结冰,我只是想表达对妈妈的爱,我错了么?
今天的我和那个妈妈何其相似。孩子,即使是中学生,也还是个孩子。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和成年人不一样。我爱你,所以我请你吃辣条——吃什么辣条,脏死了!我爱你,所以我会抱抱你——多大的人了,还这么爱撒娇,长不大!我爱你,所以我愿意亲手为你做点什么——别浪费时间,有那时间写点题不好么?我爱你,所以我想让你陪陪我——这孩子真不懂事,都来陪你谁去挣钱,喝西北风么?
好吧,既然不喜欢我爱你,那么我不再去表达爱,你满意了吧?——这个孩子真是不知道感恩,大人整天这么忙,都是为了ta,你看ta却整天绷着一张脸,回家谁也不理,就跟全家都欠ta似的,没法沟通!
当个孩子,怎么这么难?爱也不是,不爱也不是,当个孩子怎么就这么难!
做为成年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爱并不纯粹。我们总是会不自觉的认为只有给你带来好处的,才能称之为爱,而为了表达爱而爱,似乎有些矫情。所以,成人的爱,尤其是父母的爱都有点“道德绑架”,我是为了你好,所以我的爱你必须接受。可孩子的爱,没有那么复杂。当纯粹遇上功利,水不明白火的炽热,火不理解水的温婉,最终就是互相不理解,干脆不再费劲去理解,所谓的亲子关系的裂痕,就这么出现了。
就像小可乐,他爱妈妈,所以毫不犹豫扔掉会让妈妈哭的“苦药”,就像他吃苦药时一样,他不希望妈妈难过,因为“吃苦药实在是太恶心了”,而妈妈却没有看到他内心的这份柔软。通过告诉他,以后妈妈再吃苦药时给妈妈拿个棒棒糖 ,妈妈会很喜欢可乐的。相信下一次我再吃药时,药不会再不翼而飞,而我也一定会吃到甜甜的糖。
所以,从明天开始,试着去理解孩子纯粹的爱。当孩子做了你觉得很傻或者很“二”的事情的时候,先别急着争吵,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换位思考,相互理解,沟通引导,让孩子明白,既要表达爱,又要以别人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来给予。读懂孩子的爱,同时教会孩子如何去爱,相信做到这一点,很多冰山都能渐渐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