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和文化,而是审美,忙忙碌碌的生活磨灭了我们坐看云卷云舒的闲情,现在我们做什么事首先会问:“这有什么用?”而不是“那个有趣吗?”我们的那份好奇、纯真早丢的无影无踪,我觉得现在一个人被评价为“有个性的人”或者是“有趣的人”都是一种难得的褒奖。杰克·伦敦说:“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提到审美需求。会审美的人一定是个热爱生活,善于经营自己,懂得生命意义的人。
审美是需要启蒙的,怎么去进行艺术启蒙呢?艺术启蒙的目的是让孩子能欣赏和喜欢艺术,并且用艺术表达自己。国外的亲子艺术启蒙课从孩子一岁就开始进行,这要看家长的选择。读完了苏妈的《美国幼儿园的艺术启蒙课,竟然不教画画?》一文深受启发。第一节课老师和学生互相认识之后,就给每个孩子发围裙、颜料和笔刷,还有洗手池和一面墙,就开始让孩子们在墙上自由涂抹。接下来的几个月,除了“涂墙”,老师还和孩子们一起用气球、塑料卡片、牙刷等工具作画,唯一没有教的,是如何画画。这让我明白:学龄前的孩子乱涂乱画是很宝贵的事,没有压力,随心所欲,这正是激发其创造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己会发现原来两种不同颜色碰撞,会变成其他颜色,她曾经画的那些凌乱的点和线慢慢变得有规则,她也会感受到“创作”带来的其乐无穷,我想这样的启蒙才是较成功的,艺术的表达本来就是多样的,你可以自由发挥你的想象,加入你的思考去创作。想起曾经小学上的美术课,我总害怕自己和美术老师在黑板上画的简笔画不那么像,非常认真的依葫芦画瓢,按照老师给的标准答案去画,无需思考,评价的标准就是和老师画的有多像,太注重结果,把“画得像”作为画画的目的,扼杀了多少孩子曾经的热爱!
孩子的天性都是爱自由的,爱探索的,小小年纪的他们不愿意被束缚。现在我明白保护孩子的天马行空,鼓励她用自己的方式创作,就是在保护宝宝的创作力。父母还需要设法鼓励孩子,每一次孩子的涂鸦,都应被当成一份杰作被我们认真欣赏,或者把它当成壁画装饰挂在墙上,这样孩子就意识到原来她的创作是有价值的,提升她的认知能力。
新东方英语培训老师董仲蠡的演讲《教育的意义》有这样一段话:网上前段时间流行过一个段子,说我们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因为当看到湖面上有一群鸟飞过的时候,我们能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鸟!当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之时,心中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喊,唉呀妈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当然这是一种调侃,但是不自觉间,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人以知识,更是提高个人的修为,增强我们对生命的感受力,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我们需要阅读经典,我们需要人文情怀,我们需要提高审美能力。
现在提倡孩子熟读经久不衰的经典著作。很多专家认为教给孩子单调的儿歌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诵读国学经典大有益处。比如某些诗词已经被广为传颂,如王妃演唱版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每天听两遍,然后通过自己和孩子的想象合作编故事,加深理解,然后把这首词里的字,一个一个分开剪下来,和孩子玩“文字送回家”游戏,将文字放回合适的位置,很快,孩子就会附带着把整首词的字也附带着认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