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山西昔阳县大寨公社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促使粮食亩产增长7倍,成为全国农村中央号召全国农村学习的榜样。后来在全国迅速铺开,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施家凹村领导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开山修渠,修河治水,在七犟山山脉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
村民们治沟平地、改良土壤、修渠通水,修塘筑坝,蓄水溉田。除了扁担、锄头、铁锤等最基本的劳动工具,他们拥有的只有一双双布满茧的手。
母亲回忆说,施家凹村和其他的村都不一样,不论男女,一视同仁,不管家里老人孩子,是否有人照料,每天天不亮就被喊出工了,冬天寒风凛冽,母亲和村民们无论寒来暑往天不亮就出发,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了了。
母亲回忆说农业学大寨期间,因为在七犟山上修梯田,来回的路有点远,村领导怕耽误时间,所以不允许中途回去给孩子喂奶。
为了拓宽河床,清理河道,避免夏天洪水泛滥成灾,有一年修倒水河,在河里挖沙挑沙,挖了足足挖了半个月,跳了半个月。农业学大寨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末。
母亲说小时候她所在的余家湾村,经常发大水,田地被淹的寸草不生。自从倒水河的河道治理后,就再也没有发过大水。她们努力劳动,辛勤付出,终于换来了风调雨顺!
我隐隐约约记得,母亲用一件深蓝色灯芯绒面料、咖啡色毛领短大衣把我包着,一个人坐在河边的沙滩上,远远地看着大人们劳作。河岸很高很高,我寄的当时全身发冷,不能动弹,只有耳边的风呼呼直吹,母亲说那时候,我大概两岁多,正在发烧。
后来母亲实在不忍心带着生病的问干活,第二天请假,把我送到姨妈家去了。那时候,倒水河上只有渡船。前年我们回老家,这条河上已经修了一座新桥,人们再也不用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河边苦苦等待摆渡人。
在农业学大寨那艰苦的岁月里,母亲和村里其他的村民一样,起早贪黑,不论严寒酷暑,凭着手里的锄头扁担,肩挑背扛。把七犟山山脉,那么大一座山,三面都修成了梯地和梯田,如今,有些梯田梯地都种上了茶叶,有些梯地梯田已经荒芜,无人问津。
母亲白天在外辛苦劳作,晚上回家还要照顾老人孩子,时不时还要忍受奶奶随时发作的疯癫,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她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家庭,老人和孩子,还有那一片热土!
用文字记录母亲的点滴人生经历,感受时代变迁,短短半个世纪,中国社会人类思想意识的变化。
如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老一辈的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我们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与自然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