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庄子的《应帝王》,这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但读完之后,觉得对当前的孩子教育也很有启示。
【原文】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①。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②,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的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我们现在对孩子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为人父母之后,才能体会到舐犊之情。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恨不得把最好的生活给子女,让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大家都是从起跑线上都憋足了劲,胎教、学前教育、学习辅导班、兴趣爱好班、各种活动比赛参加,不胜枚举。生怕每一个环节疏漏了,让孩子失去跟同龄人竞争的机会,被甩在起跑线上。关于褒贬此问题的文章,从情感、理智等各个角度都精细的做了分析。最近微信公众号一篇名为《谁夺走了孩子们的童年》的文章,罗列了时下孩子们生活学习的现状,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孩子教育的焦虑。
那么,我们会不会真的如同儵和忽凿混沌一样,把孩子天赋过度开发,揠苗助长呢?在大学时,时任贵州大学校长的郑强到学校来做报告,在对比中日孩子的教育现状后,提出一个观点,说,中国的父母正在过度开发孩子的童年,让孩子对学习失去热情,把孩子搞死在起跑线上。我只想从自己的感受去聊一聊。
现身说“法”
我小时候在农村读书,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整体的氛围就是只要学习好了,一切都ok。我们的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从来都没有上过。即便是到了高中,也仅仅只有体育课,而且还经常被主课占用。所以,一直到大学,我基本是个“书呆子”。不只是我,我的同学跟我也是一样的,基本都是除了读书,一无所长。
到了大学,突然感觉周围的人好厉害,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多多少少都能露一手。这时,自己不觉有些自卑。很是羡慕同龄人的优秀,特别是在看到他们在篮球场上奔跑飞驰,在舞台上优雅自如,在比赛上挥墨泼毫。那时又正恰青春期,看到女孩们的眼光随他们的身形而动,紧紧追随。那种艳羡,真是无以言表。后来,虽然也根据兴趣爱好学了一些,但终是没有什么所成。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也有兴趣爱好,可能由于遗传原因,对二胡和横笛十分感兴趣,却是因为没有人教,也是因为读书期间算是不务正业,根本就没有机会学。傅雷曾说,人有两条腿,一条是音乐,一条是体育。现在仅仅是喜欢运动而已,算下来,也是半个“残废”。
因此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去考虑,在是否培养孩子兴趣这个问题上,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观点
现在要讨论的是,选择如何培养孩子?其实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父母的作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与其说考验孩子的能力,倒不如说考验父母的观察力和抉择力。父母首先要观察孩子的天性,兴趣爱好点是什么,可以让孩子完全开放的接受各类体育艺术,从中注意孩子兴趣点在哪里,天赋在哪里。然后针对性的做好选择,突出重点,着力培育。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兴趣,又不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负担,从而可以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力。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人云亦云的从众——别人说学什么好久学什么,什么热门就去学什么。
对于学习辅导班,我一直持不置可否的态度。因为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依赖,即便是上课不好好学,那么我还是可以上学习班的。
如此选择,父母经济压力变小不说,关键是不用陷入内心的矛盾挣扎——既想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必深陷于各种班的苦海,又不想让孩子一无所长,被同龄人甩下。父母心态轻松了,家庭氛围也必然轻松和谐,也必然更有利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