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解读:
学习路上有四个陷阱。第一个陷阱是贪多嚼不烂;第二个陷阱是得少为足;第三个陷阱是蜻蜓点水,看个表面就觉得自己懂了,其实只是浮光掠影;第四个陷阱是高推圣境,觉得自己不行,自我设限。
老师需要知晓这四种陷阱,才能帮助到学生成长。
你一定会掉进某个或某几个陷进里,至于你会掉进哪个陷阱里,跟你的内在有关。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失于多者,害怕错过机会;失于少者,舍不得放手;失于易者,不敢放慢脚步;失于止者,无法面对自己的光芒。
这四种心理状态的背后都是“恐惧”,就是庄子说的那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的恐惧。四个陷进其实是在地底下联通的一个大陷进,地面上露出四个洞口而已。
学习过程就是掉进去爬出来,学问到家的人能上天入地,上天领略无限风光,入地汲取最深层的力量之源,这些力量藏在“恐惧”下面。所以陷阱也是宝藏,就看你怎么用了。
在学习的路上,如果有人能提醒你一句,拉你一把,你就是遇着好老师了。如果你能提醒别人一句,拉别人一把,你就是个好老师了。提醒一句、拉一把就是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怎么救其失,这是大学问。
吝啬的人,教他"布施"很难,这等于是让他割肉,但是“持戒”可以是一个恰当的入口,因为省吃俭用、精打细算是他的本性。从这个入口进去了,慢慢也能体悟到"布施"的真义。
大手大脚的人,教他"持戒"很难。但是“布施”可以是一个恰当的入口,因为由着性子花钱是他的天性,只要高兴,钱花到哪儿不是花呢。从这个入口进去了,慢慢也能体悟到"持戒"的真义。
所以,救其失得顺着他的习性,而非强拧。
贪多的人,启发他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多。让他体会“多”和“杂”的区别,让他理解新视角即是新知识,鼓励他在同一主题上广泛阅读,博采众长,从而把知识孤岛连接起来,形成一家之言。
得少为足的人,启发他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少。鼓励他一门深入,就像大树的根系那样,扎的越深,自然延伸得越广。
贪多与得少,只是两种不同的学习偏好,和两条不同的学习路径,殊途同归。
上手快的人,赞赏他学习的速度,鼓励他去实践,去验证所学。帮助他把步骤切分得再小一些,迭代得再快一些,这样可以让失败来得更早一些,让失败的代价更小一些。
畏难的人,赞扬他严谨治学的精神,问问他已经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了吗?如果明天就要离开这个世界,是否能够确定地说,我这一生,已经充分释放了我的最大潜力,已经充分绽放了生命的光芒,我没有遗憾了。
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学习的表达和延伸,人生路上注定坑坑洼洼,每一个坑洼都是学习机会。学者觉也,知道自己身在哪个陷阱之中,学习就开始了。
如果你感觉手忙脚乱,你恐怕落入“贪多”的陷阱了。停下来想一想,什么才是你真正向往的?
如果你自信一招鲜吃遍天,你恐怕落入“得少”的陷阱了。你害怕什么?从而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如果你觉得太简单了,你恐怕落入“容易”的陷阱了。要知道,容易只是表面的浮华,真正的宝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
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恐怕落入“畏难”的陷阱了。要相信畏难只是表层的冰盖,下面还有无穷无尽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