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学校为了给广大师生提供“正衣冠”的条件,特意在显著位置安放了两面大镜子。虽然不是取于上等的铜质材料,但由于借助现代高科技的工艺,摆放在那里真有一种不言自威的震慑力。从环境装饰的角度看,它们的存在绝对是一道靓丽风景线;从其发挥的作用看,它们对广大师生“衣衫不整”肯定起到修复和匡正的作用。正是这样,安放镜子之处,有意无意就变成了校园的一处胜景。
可是,毕竟只有两面,这对一所拥有近四千师生的学校而言,自然会出现的捉襟见肘的尴尬。因为“僧多粥少”,难免隔三差五地会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冲突。这不,事有凑巧,三位高挑身材的女生争着在镜子面前捯饬自己的装束,打理自己飘飘的秀发。由于镜面不大,无法同时满足三个人的需求。在供需发生矛盾时,又没有人主动发扬高风亮节的精神,于是,你推我搡,在进行肢体碰撞的同时,还伴有“王婆骂鸡”的秽语。见此情景,“此情可待成追忆”是在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感慨。不论从语义、语境和情感上二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多少证明自己的思维尚且处于活跃状态;继之“三人成虎”的成语不知不觉从脑海中闪现。虽然该词也不能准确地描述此番情境,不过,多少还有一点粘连。
“三人成虎”语出《战国策.魏策二》:“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两次问话遭到否定,第三次又追问:“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矣。”由之可见,成语的字面义是指三个人谎报城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随着时间的推移,语用的发展,该词的语义就慢慢固化下来——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够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当把字面的能指义和语义的所指义放在一起比对时,它们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关联性。但是,如果撇开严肃规整的学术书面用语,把其投放到字面的生活化用语中进行考量,“望文生义”的用度可能就有别样的意蕴了。
虎,乃百兽之王,凶猛无比。正是这样,聪明狡猾的狐狸才为世人演绎了狐假虎威的经典故事。深山巨谷中,百兽共生,如果没有大王辖制,可能每时每刻都会发生“血雨腥风”的惨剧。一只老虎可以让山林风平浪静,一旦出现二虎同居一山,因为都怀有成为万兽之王之心,礼让缺失,一番厮杀在所难免。“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只有分出伯仲高下,山林才不至于永无宁日。可是,在二虎相斗难分胜负时,如若再添一虎,山林的格局就充满了太多的变数。从几何学的角度审视,三点确定的面是最稳定的。但客观静止的学理遇到主观有生命的存在时,其结果就大相径庭了。纵观历史,“二龙治水”,两者固然可以相互制衡,但纷争不断;“三分天下”也只是天下格局的暂时性存在。在生物界,此理同在。三虎同居一山,如果能够同心协力,齐抓共管,自可让百兽难生“朝秦暮楚”之心;如果三者勾心斗角,相互掣肘,那么丛林之中自会危机四伏。
动物尚且如此,作为组成社会谱系的最高级生物种群——会思考的人更是如此。一龙治水,风调雨顺;二龙治水,可能会出现哀鸿遍野的惨状。“众人拾柴火焰高”是一种美好的心理期许。可是,真正回归到现实时,可能会与期待相左。一人治,如果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且按照传统的行事之风身体力行,并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自不会出现怨声载道的情形。国家如此,团体亦然。二人协管,如果能够取长补短,也能够换来治世之态。如果各怀心事,就世事难料了。以此类推,三人、四人、五人......真的就“前途未卜”了。
行文至此,似有离题千里之嫌。其实,回归到“三人成虎”本义的层面,上文所谈还是多少从一个侧面旁及了该词汇的现实意义。从词汇义的角度审视,它是贬义性的,是摹状“流言”的杀伤力。其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叠合性,两者都在强调“流言”所具有的对公众的巨大灼伤力。“惨象,让人目不忍视;流言,让人耳不忍闻。”流言,如果出自微不足道的渺小存在之口,会成为一种笑柄。可是,如果此流言闹得满城风雨,极有可能释放出撼动山河的威力;流言,如果出自权倾朝野者之口,出现乾坤颠倒就不足为奇了,指鹿为马即是鲜活的证明。
流言,重复一百遍就变成了真理。不过,要实现这样的逆袭,流言必须要立足现实,有现实的根基。如果建立在“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时代,这种颠倒黑白之状形如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中。“狼来了”,是很可怕的。如果没有狼生存的环境,而一味地臆想,只能把自己推到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万千种描绘敌不过一朵具体的话。有花的存在,所有的言辞都是苍白无力的;没有花的地方,万千种的粉饰也多少虚无缥缈的。“三人成虎”,从字面上看是描述其所具有的挫伤力;从语义上看,是说明流言的危害性。不论取何义,现实中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少越好。(安徽霍邱 陈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