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课堂结束还有15分钟,我们正在学习名为《捉蟹》的一篇小短文。文章虽然短小,但充满趣味。孩子们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读了两三遍之后,我说,读文章的时候,脑海中在放电影的请举手。二十多个孩子把小手举得直直的。接着我又问他们:“你们从电影里感受了一些什么心情呀?”
“快乐的心情!”
“我感受到了他很兴奋,他二舅说带他去捉蟹的时候。”
“还有喜悦的心情,捉到螃蟹的时候他们应该是充满喜悦的心情。”
“我感觉作者自己去夹螃蟹的时候可能很紧张。”
......
孩子们各抒己见。
我有一些欣喜,更多的是惊叹。孩子的感受力可不能小觑,我们成年人慢慢遗失的情感感受力在他们心里正蓬勃生长着。
我欣喜地肯定了他们回答的所有的心情,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只说了一句,请你带着你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这篇文章吧。
在读到“二舅一提网,嘿,网上了一只大蟹”,他们的声音中有兴奋的快乐感;在读到“我伸出两指,学二舅的样子去夹,那大蟹好像欺我人小,张开大钳向我乱舞”,他们的神情中有微微的紧张感;在读到“我用力一捏,它就乖乖地一动不动了”,他们的眼睛里有战胜的喜悦感......
原来孩子,是天生的朗读者呀。
我告诉他们,朗读的最高境界是把文章读到心里去,读到脸上。他们是最高境界的朗读者。
再读的时候,他们时而两眼放光,那是准备去捉蟹的兴奋心情;时而眉头上扬,那是网到大蟹时的激动心情;时而眉头紧锁,那是不敢夹蟹的紧张心情;时而脸泛笑意,那是夹蟹成功的喜悦心情。
这一课,我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在听他们读,看他们读。但,我感觉这堂课有一种满足的喜悦。
读罢,有的孩子意犹未尽。
我问他们,读文章的时候,脑袋里放的电影有没有更精彩呢?
他们咧开嘴笑,说,有。
我又问他们,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吗?
他们说,为了认识更多字,为了懂更多知识。
我说,孩子,你们今天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
我们没有真正地去湖里捉蟹,但是我们却因为读了这篇文章,脑海里观看了电影版《捉蟹》,心里同样感受到了捉蟹的乐趣。
这是一个多好的答案呀。
我们没有芦苇丛生的故乡,但我们读《故乡的芦苇》,我们就有了像作者一样喜爱芦苇、回忆童年、热爱故乡的情愫;我们每天上学,没什么奇特的事情发生,但我们读《长袜子皮皮》,就仿佛有皮皮这位好朋友带着我们经历一些神奇地趣事;我们不能时空穿越到古代去,但我们读《忆江南》,就好像能看到江南风光旖旎,就能感受到为官的白居易与老百姓朴素却真挚的情感......
是啊,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因为生命中有太多的限制,因为时间、空间的维度有限。
但有一条绿色通道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去任何我们想去的地方,去与那些厉害的人对话,去经历意想不到的精彩经历。
下课铃声响了,一堂语文课结束了,但是我们的阅读不会结束。
孩子,狄金森的一首小诗送给你们: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愿你我都能在阅读中拥有一个更加丰富的生命。
201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