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宝出生后,我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放到了他身上,对大宝的关注被迫减少。
我们娘俩的关系一度剑拔弩张,家里经常火药味十足。越不让做的事儿他越去做,让他做的事儿反而慢慢吞吞,甚至撂挑子不干。你说一,他说二,你叫他打狗,他却去撵鸡。
我既要照顾二宝还得做家务还得上班,忙得团团转。他在旁边“妈妈”“妈妈”叫个不停,一会儿这事一会儿那事。我不耐烦了就吼他,再不然就不搭理他。
有一次,他跟我“开战”,说话像放机关枪:妈妈,你偏心。你只喜欢弟弟不喜欢我。你对我吼没有耐心,转身却对着弟弟笑。我讨厌你,都是你的事儿,为什么生了我还要再生一个弟弟。……
我呆呆的站在那里,真的一时无言以对。我自己并没有察觉到对哥俩的不同态度,经他这么一说,我觉得自己还真是这样的。
那晚,我反复想着他的话,原来是我的态度我的做法僵化了我们娘俩的关系。我决心要改变自己了。
我开始注意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开始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即使心里着急,说话也尽量和气,虽然总有没注意到的时候,然而我意识到了,也在慢慢改变,这就是好的开始。
接着,我想办法腾出时间,变着花样给他做饭。炒菜,炖肉,面食,甚至换了烤箱,买了面包书,从零开始学烘焙!除了工作需要,其他时候都是,他放学进家门就开始吃饭。我不断的尝试,一周早餐不重复,至少两天的午饭晚饭不重复。每到周末,烤一款新的面包。经过不间断的练习,一段时间后,我厨艺见长。热乎乎的饭菜温暖了孩子的胃,应该也温暖了他的心。他一点点在变化,还跟亲戚朋友夸妈妈做的饭越来越好吃。
同时,我“投其所好”。他的爱好,我尽全力支持。二宝出生后,他也曾一度玩手机游戏,所幸他又迷上了折纸。折纸的乐趣和成就感让他自动放下了游戏。我欣喜若狂,开始搜集各种折纸书籍,纸质的,电子的,想办法寻找同样爱好折纸的朋友,带他去济南跟折友面基。暑假里,把二宝送到老家,带着他去乌镇参加折纸展会。给他买几乎所有的折纸教室的课程。
因为折纸,大家都夸他。他信心倍增,积极努力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我帮他搜集资料,和他讨论细节。我们娘俩有了很多的共同话题,我做家务时,他开始跟在我后边跟我聊天,也开始帮助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甚至还可以帮忙照顾一下弟弟。
如今,他已长成翩翩少年,个子比我还高。放学回家,还会和我聊学校里的好玩的、不好玩的事儿,和我讨论他读的书,让我看他的折纸作品……
我一如既往的上网寻找饭菜的新花样,一如既往的坚持亲自为孩子们做饭。晚上哄睡二宝,我在卧室读书写文,大宝在自己屋里做作业。虽然不在一个屋,却在互相陪伴。
我相信,六年中学时光,儿子会收获很多,也成长很多,在陪伴他的这六年里,我也会收获很多,成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