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孝,这可是今天人人皆知需要去做到的。孝,本意上来说,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事奉,也是子女应该做的本分。不管是从学校的围墙上,还是教室的黑板上,都可以见到孝。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其理解却变得尤为刻板,常年在外不回家看一下生病的爸妈,反而是转钱、寄药物,但是这对他们的心理有毛用?而且,某些人对孝的理解还停留在物质层面,给父母好吃好喝,但还是一天天的不高兴。我们应该如何做孝?如何正确地理解并作出孝?今天我们就从本意到孔夫子的一言一语做起吧!
孝在老祖宗的文本中所呈现的文字形态就是上面一位长发老者,下面一个小孩子,本意上就是年轻人事奉老年人的意思。那么至于该如何事奉,我们将从以下的文段中开始学习。
先来看一则出自论语的片段:
你读懂了吗?这片段主要讲的,就是孔子的弟子宰我对三年丧期的质疑并通过理性去进行改变,去“不做到”。在我非常聪明,他在孔子门下属于言语科,位居第一眼,他的口才如此之好,质疑的理由也非常明确,夫子面对此他是怎么答的呢?他说:“安否”?孔子对于此是有俩个理由的,就是在“宰我出”的前后。第一个理由:在你父母去世之后,你索取并使用着父母留给你的物质财富,你的心会不安,so你不能这样做。我有一个小疑惑,这里所指的难道就是父母所留下来的一切吗?可能在你父母去世之后,你已经有了能力去制造一切你生活的必需品。那么,你使用着你的东西,看起来理所应当呀,为什么还不安呢?那么就请问了,父母去世之后你是什么心情?你应该是什么心情?没错,发自内心的悲哀也!在父母生前你对他们不仅有感情,也在实行着你的孝心。但是此时,你再也不能行你的孝心了。在上期过程中,你应该也如生前一般用自己的内心去表达,要发自内心的去悼念父母。不管你现在所索取的到底是你父母的还是你的,如果内心不诚恳,那就是大逆不道。重要的是你的内心之仁是不能麻木的!那么再来看看第二个理由:因为小时候你有三年的时间必须依靠父母生活因为不能独立,父母去世之后理所应当的应该守孝三年。但是这里未免有一些无形物质化了,你给我三年,所以我也得给你三年,这不是等价交换就是记账。我们不如联系一下这个片段本身,第一理由已经把孔子的观点表达的非常明了,但是宰我还不明白。如此之高理不懂,这个理由普通人肯定会理解,于是只好说此。前一理由并没有把宰我点醒,这就没有办法了。但是孔子的教学就是这样的,要去理解,而不是单单的去理解,能不能点化就这样。但是两个留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要去发自内在仁心的去敬孝!
再来看一则:
这则我们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去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于是很多人对孝的理解也都扭曲了,变成了在物质上去奉养父母的孝。但是这样可以称得上孝吗?我在开头就提到过了,只在物质层面去行动,内在的人心是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但是孝就是仁之外推也!如果内在的仁心没有发挥任何作用,那么就与用物质养动物没有任何区别。养个动物还叫狗儿子狗女儿呢,但是养父母和这一样吗?相同吗?非也!必须同时兼备爱与敬才可以成孝。要将内在之仁推至父母也。
another则:
千百年来,人们就被孔子说的第一句话“色难”不知其然,不知其是什么意思,有了多种解释。一种说是父母的脸色很难看,说这个时候要做什么。还有一种比较准确的,就是子女的脸色想要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做到的。此话该如何理解呢?比如你在父母面前不高兴,父母也就不会开心,也就称不上孝。如果是这样的非和颜悦色之人,他们一般会通过外在的物质形式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但是其实这也称不上孝,因为没有以内在仁心的外推去表达孝。并且这样的和颜悦色也不是发自内心的,可能只是强颜欢笑以及巧言令色,所维持时间也是非常短的,很快呀,很快啊,你就装不出来了。有一句话“久病床前无孝子”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再举个例子:比如父亲去世了,把几个子女找我来要开始分遗产,结果有一个人就开始和颜悦色地去“告诉”老爹多给自己一些遗产......这肯定不是真心的。当然,夫子这样说也是因为当时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才第借话强调孝的重要性。如果是真心的去推孝,困难也就出在了此,如果你可以做到,那在父子看来就非常厉害了,就可以称为孝了。在“色难”后面的两句话都表明了“有事,弟子浮起捞;有酒食,先生馔”并不是真正的孝,所以前后是有转折的,这也是夫子想表达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一看夫子讲关于父母年龄之事:
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也,就是必须知道。如果知道了,父母的年龄,就有喜有惧。怎么分别喜的是什么?怕的又是什么?我认为可能喜的就是父母在有些时候把身体照顾的非常好,达到了很高的岁数,在孔子那个时候称为“高寿”。的确,不管是现在还是那个时候,人的平均寿命都是比较短的,甚至会早夭......能够达到这么高的岁数,真的非常罕见,当然是非常值得庆贺。孔子和孟子在医疗科技不发达的春秋战国时代多大了很高的岁数,夫子73孟子84,从而也就有你个小说法,就是说老年人,如果跨过了73和84这两个年龄坎之后就可以放心了,又你可以多活几年。正是因为两位圣贤的去世年龄都是此。但是惧怕的就是人生充满了可能性,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岁数越高,就离死亡越近。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奠定了要死亡,这是一个必经历的事情。如果从自身来讲,父母的年龄越大,我们可以为父母尽的孝心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才会惧怕。但是不管怎么样,不管洗还是剧,都要发自内心之仁去处理!
小小总结:
今日,我们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三年守丧,那这是不是就表明我们不如古人呢?我认为并非也!要知道,三年的守丧不管怎么样都是一个形式上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内在仁心的外推是否到位,是否有,是否发自内心的去悲哀。并且,因为那个时候的礼崩乐坏,需要有一个外在的形式去约束,当时的人们做到如此,才有了这个形式上的“规则”。的确,孔子的弟子宰我就是一个质疑三年守丧的人物。到了现在,虽然我们只用守丧一个星期,但不管怎么样,不管外界的环境怎么变,我们的内心之仁不可变也!
孝与慈:
孝,为子奴父母之仁;慈,为父母对子女之仁。两者是互通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并且去行呢?今天我们就来细说一下,借夫子之言并谈。孔子学生曾子有言:真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里为何意?两句有何联系?终与远表达的是“尊”与去世之意,所以,联系上孝,就是对父与祖辈都要行礼与谨慎,且要去蒙敬追念与铭记他们,这就是“孝”了。的确,对待父祖靠都不恭敬:该算什么?不仅无仁心,形式上也无做到,这样的氛围对于一个民族(族群)来说当然是好的,那这样可使民族强大吗?那肯定少不了实力(科技、军事)的强大,当然,如根本无精神与文化,肯定是不可持久的。所以归原厚为民众之德提高了,实力更近了一步。那么此话与曾子的八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有何关联?只目为内在仁德净修过程,其中修身与齐家就与话有关系了!修身为修内仁,而仁为孝本也!齐家,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有了孝悌才有保证齐家的根本!才可团结并变强。Sa,孝助长也!
那么慈又该如何讲呢?慈在古故中为上慈(绳子)下心,就是子女在父母对其行各种仁时而成长,潜兹长。对子女之呵。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寸草劳心,是报答不了如阳春三月太阳般光晖的慈心的。是一首对父母的颂歌。那么慈与孝对于人类来说哪个更容易?毫无疑问,《运动物世界》中,狮妈豹爸对子代呵护真的常见至极。因为,亲代对子代之慈是经上万年而刻写入基因里的,是一种自然的生存策略。但人之慈与动物的本能慈也是不同的。有着情感与理性的连接与引导,也有教育,包括本能孝是后天文化对其如“化”般的影响的结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与理性之情。孝,难也,文化化子代难,去行也难。动物中还有子食亲与亲食子的现象......
那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孝与慈呢?可以道过四个层次而理解并推也!本能方面,就是远离孝本身概念的孝,只主吃喝拉撒的供养。无条件的去给予物质。内心无仁之孝,可能为被迫的。与孝是有区别的。并且如果一定这样也是难做的!并且毫无意义。在情感方面去行孝与慈,都会形成极端情况。比如无条件去爱,说白了就是去溺爱孜。这不就宠坏了吗?过度的放纵,情感泛滥。最重要的是心没有到!你的内在之心有没有发挥作用?成为仁心了吗?依着情感去发挥,不知该如何行孝的孝,还会有不爱父母与子之情况。有父母不爱女。主要是发挥时间极短,并且想保持也很难。去依情而奴谏父母,就是外在的成他人(父母),但做不到。情感层的最大缺点就是不知如何行孝,于是本能方面就开始发泄了......
理性就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对如何行孝而思考的动力,因为开始了价值的取向,去思考如何理解孝,寻行孝办法。再就是实用性以即利益主义者的控制,有了对此之思,所以开始摸系而不是毁无忘为去“发泄”。尽此刻的理性而尽力去做孝、解孝、行孝,仁心爆棚。理性之人对此做的也到位,但准否?当然,有些却情感的辅助。
德性之圣贤形人就对此有了更加自然与确切的理解。就是仁本恕与爱之结合。结合外推,仁本也就是孝本。并且行孝可以不仅外推至亲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幼无幼以及人之动”。且结合了全部之点去外推。So,本质境界,为仁也。越往内走,外推的更正确。为孝慈之本质!
孝仁三者之关系:
孝在现在之世因为外界的环境与古代有所不同,所以孝行会与古代有些较大的区别。孝也是我们作为子女所要去行的本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孝并且去行呢?今曰我们就结合古人之圣。孔夫子所言之语去Discovel and doit!
在生活中,有一个我们常见的行为:远游。这个看似小众的行为在夫子看来却优其重要。因为这牵挂到了孝。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按现在来说,此事何如何解释?远游在我们中为游乐、出门之意,但“必有方”,父母知你在外自你任何音讯,那父母担心是必然的。你内在仁心之外推最近的、且最易并空该的就是推致母,为孝也!父母为且因子女而忧,所以子女并无做到孝!S0,通过互联网与交通工具去借时代优点让父母减少担忧。那在古人眼中为何物?古人外出主要是为了在学习、修炼后而“将“仁”推于政,修齐治平。那这就是应该的,夫子无说不可远游,而是在有目的、消息后而去外推,发挥作用,只在内对世界并无意义。游玩对于古人来说较少,但与现在之我们要相同!且现人出游也有为了求学,找工作学习,此为“方”也。找位子之时,当然可以便学习,但是无论如何,内在仁心都得发挥作用,不可无!
还有另一小事:父母有错,我们该如何应对?夫子的说法是:有错,依孝而告知都得发挥父母致,如无效果,尽力便弃,劳而不怨。对于普通”的小错事,改正是简单并有效的。但如果是父母十九年的坏习惯,是难改正的!你用科学道理去为父耳讲,尽己之孝,但见效也有正面的情况,但反例也不少。就算讲一辈子也可能见不到效。但这里要提,父耳的生命毕竟非你也,那就“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求诸己也,为此之目的。仁心外推了,但立己达人而无效,他人之事。所以,反求而任劳不怒。但此问也复杂......
那么,要去行基本之孝,必如何?夫子对此可是有高标。孟武伯问孝......
基本就是对已之好,就是对父母之孝。那么该如何?对已之好,保护已该如何去有哪方面的护?我想起了孝经名言:身体发肤,受之文母,不可數伤,孝之始也!且不仅为身,体代表精神层面的良好也。说明同时去护精神与身体,不让其受损才是真正的孝,且只是个开始。那我们每天都在这方面受善报,那就太可怕了......说明我们没有对父母敬孝呀!且是天天啊!想做到,难也!所以,夫子的标准高,此为“至孝”也。虽不能至,但需向往之。做到“老者安之”。
有则: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
此段无非两重要词:无违&生事葬,祭之以礼。何意?无违就是不违背礼也!不违父母之意在此是次要的。那孝如何行?就是以礼行,依礼:守礼而行。同时守住内在的仁心,因为礼是孝的形式表现,毕竟也是形式,至于你内在之心,是否真仁,只有你亦才可调控!且孝也必表达,不然对世界无意义,别人也不知道你在干嘛。
我们在今日的对待葬礼上该如何?今之环境与时代变了!葬本身更加的外在、形势化了,甚这么一件本分因为形式而成了唐俗之事。这严重扭曲了我们所要坚守礼的本质,因为内心之仁,已不在。请个小戏班,能有什么用?心,麻木了。。。。。所以,形式(礼)会随时代变,但仁心不可也!
再有一段,我们就疏理一下仁、孝、礼的关系,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
此段三者表达的淋离尽致。大家可自己去猜想,我就真奔主题了:孝弟为仁之本,礼为孝弟之本也!并且孝之本为仁心也!一源头还是仁,孝弟可成仁。仁外推致母为孝,但方式形式必用礼也!仁行依礼而行!
仁➡️孝➡️仁行➡️礼(形式)️️➡️礼乐制度。。。。。
明白了吗,这也是我只为何如此重视周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