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学习《论语·为政》,这次是对孝的看法。
(一)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孟懿子:鲁国孟孙氏第九代宗主,名何忌,谥号懿。其父孟僖子“贤而好礼”,临终前让他学礼于孔子。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
(2)违:违 逆。
(3)樊迟: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的重要人物。
(4)御:驾驭马车。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樊迟问:“怎么说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二)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孟武伯,孟懿子之子。
(2)唯,助词,表肯定语气。
(3)疾,厌恶,憎恨。
(4)之,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所厌恶和忧虑的。”
(三)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2)养,供养也。——《说文》。
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说能够供养。(但是)狗与马,都是能饲养的;不能尊敬的话,(那么奉养父母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
(四)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色难,和颜悦色很难做到。
(2)弟子,门徒。
(3)先生,有先接触陌生的事物的意思,引申为先接触陌生事物的人,所以古代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达者为先,师者之意。与弟子相对。
(4)敬,从茍(ji)从攵(攴,pu),“茍”字为“自我告诫、自我反省”之义——《说文解字》,攵(攴,pu),敲击。以攴促之言行真善美。
(5)馔 音zhuàn,意为陈具饮食。
(6)曾,(副词)岂,难道。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和颜悦色很难做到啊。有了事情,弟子承担其工作,有了酒饭,让先生一起吃。难道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解析:
这四段是对为政者修德的解读。为政者不仅自己要做到这些,他为政的目的是让民众也做到这些。可以说这些是为政的纲目。
孝,实施主体的身份是不一样的,场合不同身份不同,人这个实施孝的主体确是一样的。
“生,事之以礼。”怎么个有礼呢?后面都回答了,三个方面。
1.厌恶和忧虑父母厌恶和忧虑的,说白了就是帮父母做事。这一点做到了就学到了父母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
2.养父母之外,必须要恭敬。这是态度问题。如果只是给父母生活用品其实与畜生无异。必须要心里面想着父母。
3.和颜悦色。色难。第二条态度做到了,但是和颜悦色不一定能做到。比如老师有事情,你帮着做,你有酒肉让老师吃。但是你做事的时候和让老师吃东西的时候,明无表情,冷淡,很难让人相信你的心底是真的想让帮老师做事和请老师吃东西,即使你内心里是真诚的。
这就是人心隔肚皮,你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怎么做呢?做到和颜悦色,表面上要做到让人欢喜。但是有人不走正路,思有邪,把敬搞掉了,就成了笑面虎,做事情就成了面子工程。所以色难。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就按风俗来就行了。
关注我有更过精彩解释等着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