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初次听到孔子这句话,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朋友,会感到刺耳和不快,认为这是古代圣人对女性和底层民众的歧视。但如果我们先放下现代的情绪,回到这句话的语境,并思考其背后的普遍人性,或许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至今仍具启发性的智慧。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女子”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今天完全不同,她们大多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因此这里的“女子”更可能特指当时环境下,缺乏学识与见识的妇人。而“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下或道德水准不高、眼界狭隘的人。所以,孔子谈论的并非全体女性,而是一种特定的人格状态——即缺乏独立人格与理性精神的人。

这句话的精髓在于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它精准地描绘了一种人际关系中令人困扰的困境。

“近之则不逊” 说的是,当你对这样的人过于亲近、友善、没有界限时,他们很容易变得不尊重你,失去分寸。他们会把你的善意当作理所当然,甚至得寸进尺,忘记了基本的礼貌与尊重。这就像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孩子反而会顶撞父母;领导与下属称兄道弟,下属可能就懈怠了工作纪律。

“远之则怨” 则是指,当你意识到问题,开始疏远、保持距离时,他们又会心生怨恨,觉得你冷漠、看不起人,甚至会在背后抱怨和诋毁。这种怨恨源于他们的依赖性和不成熟,无法理解“距离产生美”的道理。

所以,孔子感叹“难养也”,并非鄙视,而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感慨:和这样的人相处,实在太难把握分寸了!太近了不行,太远了也不行。

那么,这句话给我们的现代启示是什么呢?

1. 它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自我反省。 我们自己在与人相处时,是否也曾因为别人的亲近而“不逊”?是否也曾因为别人的疏远而心生“怨”怼?努力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懂分寸、能共情的人,是避免自己成为“难养”之人的关键。

2. 它是一门艺术,教导我们把握人际距离。 无论是与朋友、同事还是亲人相处,最好的关系都不是毫无间隙的,而是“亲疏有度”。懂得在尊重和关爱之间找到平衡,既不过度干涉,也不冷漠疏离,才能维持长久而健康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必执着于这句话表面的性别指向,而应汲取其中关于人性与相处的深刻洞察。它穿越两千多年,依然在提醒我们:修炼自身,把握分寸,是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的不二法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