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芒果台的《婆婆和妈妈》节目里,有一段侯佩芩与丈夫、婆婆一起,带孩子学习击剑的过程。不赞成侯佩芩的教育观,她和婆婆对孩子太溺爱了,把小孩子保护的太好,让孩子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思考、判断成长的机会。
做妈妈的一听儿子喊剑重,想放弃,就以自己的想法—感觉孩子小经不起太重的剑,因心疼儿子,想让他休息,就引导他,要么换小号的佩剑或是换练习脚,再来练习击剑。
一旁的爸爸,想锻炼儿子的坚强性格和顽强毅力—再坚持一下,却没有机会。儿子被妈妈和奶奶护着和引导着,他没有发言权,成了多余的人,干着急。还在侯佩芩的诱导下,成了凶孩子的背锅侠。
最后,小孩子,在妈妈、奶奶的赞美和引导下,找到感情宣泄口—赖爸爸对他太凶,以爸爸的辩解和安慰,完成了对孩子的看似“教育”、实则是按照妈妈和奶奶的想法,塑造的过程。因为婆媳两人都怕孩子累着。
然后一家人和和美美的看似矛盾解决,而实质呢?
做妈妈的,虽然告诉爸爸,对小孩子要适当赞扬,也鼓励爸爸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去改正。但她自己的度没把握住,过分的鼓励表扬和误导,除了把孩子捧杀的,没有是非观和脆弱玻璃心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赞美和鼓励的教育理念,固然没有错,跟我们以前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大相径庭。但不能矫枉过正,任何一种方法都应有个度,奖罚分明,宽严有度。
侯佩芩和婆婆对孩子的身体关爱和精神宠溺都过了。孩子感觉佩剑重,婆媳二人忙不迭的让他休息,叫他放弃。
而爸爸就想鼓励他,尝试着坚持一下。其妈妈和奶奶就阻止爸爸,参与孩子的精神鼓励,妈妈忙着迎合孩子放弃的想法,帮他找借口。
孩子身边三个最亲的人,意见不统一,造成幼儿思想上的混乱。看看孩子,那不停的随着三个大人的建议而转来转去的脸,迷茫和察颜观色。他不知道自己当如何应对,自己当下的困难和大人们的意见分歧。
教育家孙蒲远老师说:“关心孩子是必要的,但若把他前进道路上的石块全部清扫干净,坑坑洼洼全部垫平,他可能暂时平平安安,但同时也失去了走坎坷道路的能力。”
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勇敢面对困难、准确大方的表达自己观点,而不是家长自以为是的、以己想法去诱导、歪曲事实,干扰孩子的情绪,和打断他自己思考、判断、获得成长的机会。
其实爸爸对他的要求是对的,应该鼓励他先勇敢面对,和坚持尝试一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克服这个困难,如果实在不能,再换轻一点的剑。妈妈和奶奶不应该在爸爸引导教育孩子的时刻,当面否定爸爸的要求,粗暴地剥夺爸爸对孩子需要帮助时的参与权。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幼儿还小的时候,最容易被启发和引导。爸爸和妈妈应该统一步调和观点,引导和鼓励孩子,面对困难,勇敢和坚持,把其生命潜力适度激发出来,帮其树立正确、勇敢的信念。
孩子母亲想培养其击剑的兴趣,陪着他击剑比赛,每一次都输给孩子,让他感觉到胜利的喜悦,看似是孩子受到鼓舞了,这种虚假的胜利,又能维持多久呢?
换了爸爸跟他玩时,就每次都让他输,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他连输几下后,深感挫败,直接放弃击剑,一点抗打击能力都没有。父亲的陪伴行为就是,为了让他受打击的吗?
教育家提倡的挫折教育,并非只是让孩子过过苦日子,干点苦活,受点罪,挫折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
妈妈和爸爸这两种极端的表现,都是让孩子失去兴趣和自信的负面体验,鼓励不了其自信,只会让他迷失对事实真相的准确判断力,和对击剑的兴趣。
最后,爸爸还是在妈妈的指导下,流于表面的去跟孩子互动,赞美孩子和给孩子鼓励等。
而这种表面上的鼓励、表扬互动,并不是正在意义是的鼓励教育,因没有关注在,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思想成长上,只是按照大人的思想,去诱导塑造他。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自我,遇事不会思考和选择,遇到困难没有担当或勇敢,只能听好话,听不得批评,经受不起挫折,一旦遭遇困境,易走极端。
那些青春期时,出现抑郁或遇事选择自杀的人,多数是从小没经历过挫折教育、从小没有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没有准确判断力和思考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