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兰老师说:“母亲是家庭的灵魂,当你教育一个男孩,你教育的只是这个男孩,但是当你教育一个女孩,你教育的是整个家庭和下一代。”
一直都非常喜欢洪兰老师,不管是人文的修养,还是学术方面,都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和学习的老师。
她是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的博士,也是加州大学的研究教授,是圣地亚哥沙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
她在脑科学方面有着诸多的研究,从小受着非常良好的家庭教育,书中讲到她父母的观点和言行,堪称为我们所有父母的榜样。
10月份,边看《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边直播,收获很大。
摘取其中几点感悟,与君分享。
一、关于创意
洪兰老师在书中讲到,有位朋友请她看她儿子高中的作文,但发现写的词不答意。
洪兰老师就跟他讨论怎么修改,从遣词造句和思考结构的角度,建议他如何重新写,并在句行之间写了一些要点,叮嘱这个孩子把重写的文章到时候邮寄一份给她。
一星期后,洪兰老师收到寄来的文章,吓一跳,因为这个孩子只把自己原来的文章,加上洪兰老师写下的要点,直接连成新的一篇,不仅没有完整的意义,更无文法可言。
但他们的老师评语更是让人无语:“文章短则短矣,颇有创意。"
现在有很多人对于创意有误解,觉得标新立异、特异独行、甚至不认真、不够用心也浅显的解释为“创意”。
这样的行为会误导孩子,让他们无从了解,真正的创意是什么样子。
洪兰老师说,真正的创意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意是思想上的自由,更需要纪律来执行;
比如书中讲到,米开朗基罗仰躺在西斯廷礼拜堂的高架上,画了4年才完成《创世纪》这幅名画,没有纪律又怎么可能受得了这样的苦呢?
2.创意不仅仅是标新立异,它还得标有道理,有美感,很多时候还要有实用价值。
3.创意并非只是破坏,就是更要有积极的心态建设。
4.真正的创意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情,能在同一件事情上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层面。
二、关于兴趣
1.兴趣只是敲门砖,是个推手,光有兴趣不肯下苦功,同样一事无成。
2.防止孩子用“我没兴趣”,成为“不好好学习”的借口,或者逃避做一些比较有挑战的事情。
3.兴趣固然重要,但是成就感更重要。
哈佛大学做个一个实验研究者,找来了对乐高感兴趣的大学生分成两组来组合乐高。
第1次组合给两块美金钱作为酬劳,第2次比第1次少11分,以此类推,学生可以一直做到不想做为止。
不限时间,没有金钱上限,两组的待遇一模一样。
区别在于,第1组实验完之后,实验者在桌子底下悄悄地把乐高给拆了,装回盒子里;
第2组则是实验者当面把刚组合好的乐高给拆掉,再装回盒子里。
实验的结果是,第1组的学生做了十几次,到最后没有报酬了还在做,而第2组的学生看到做好的成品被拆掉后,觉得前功尽弃,没有成就感,做一做就不想做了。
他们都是对乐高感兴趣的学生,可是一旦觉得自己白做了,没有成就感兴趣就会消失,所以兴趣固然重要,但成就感更重要。
所以,凡事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每个人都是眉开眼笑,没有愁眉苦脸的,那是源自于成就感。
4.兴趣是建立在基本知识上,要先打好基本功。
兴趣其实是培养出来的。
比如说看人家在做什么,自己试一试一试成果不错,看到别人做的满头大汗,而自己却轻松自如,于是愿意再做一次,一直受到正反馈的鼓励,最后就成为了兴趣。
在小学期间,老师和家长要督促学生打好基本功,不能以“他比较喜欢科学,而不喜欢地理历史这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为由,而忽略了历史地理的重要性。
这部分其实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将来在与别人交谈时,不知道对方在谈什么,插不上嘴就很尴尬,对孩子的前途也会有影响。
书中讲到一个案例,在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位外国来宾,对中国皇帝没有侵略性、占有欲感到很好奇就问:
“西班牙国王出钱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建立殖民地来掠夺,中国皇帝派郑和下西洋去宣扬国威,却只送礼,不建立殖民地,连建舰出航的本钱都没有从殖民地身上捞回来,为什么?”
其中一个校长竟然不知道郑和是哪个朝代的,以为是19世纪,让大家都感到很惊讶,也让外国人侧目。
相信那个校长一定也相当尴尬,应该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吧!
后来才知道这位校长是念理工科的,可能小的时候对于人文素养这一块不重视,40年之后闹笑话了。
黄兰老师说:“越在上位的人,各方面的修养越好,在各种场合也越是谈什么都头头是道。"
有一次斯坦福大学的校长来台访问,餐桌上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只见他从莎士比亚谈到了基因改造,左文艺右科学,左右开工,应付得非常好,最后得到所有人的尊敬,认为他是不愧是一流大学的校长。
如果我们的孩子有这样的功力,相信也会事业更上一层楼。
洪兰老师说:“等孩子进了大学,智慧已开、见时已多,在选择将来就业的科系时,兴趣才是主要的决策因素。小学、中学是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不可以用兴趣作为理由而不学习。”
我们要发展孩子的兴趣,但并不代表把其他课程放掉,因为不论进入什么领域,基本的知识还是要有的,它是学习新知识的鹰架。
研究发现,新知识必须和旧知识挂上钩,才存储得久。
如果因为兴趣,就放弃基本知识的学习,会使孩子的兴趣无法更上一层楼去发挥。
才艺,到最后一定需要品德的内涵价值,才能发光发亮,我们要培养的是大师而不是工匠。
比如,钢琴大师绝不是只会弹琴而已,大师如何诠释一个作品,需要他深厚的人文素养。
如果没有内在美做基础,所有的优雅极致和精湛艺术,都不能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
三、关于责任
责任应该超越兴趣,读书也是一种纪律。
责任超越兴趣,凡是该做的事不论有无兴趣都得做,因为它是责任。
洪兰老师的父亲常说:“先把该做的事做掉,你就有时间去做你喜欢做的事。”
当你不抱怨的尽完责任时,你会发现,虽然你不喜欢这个工作,做久了也会给你带来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在做同样的事情就不觉得苦。
所以,不抱怨尽力去做,是成功的要点。
梁实秋先生说:“读书是一种纪律,谈不到什么兴趣。”
我以前读书比较少,因为总觉得不是感兴趣,所以进步很慢。
现在因为每天都得直播,都得讲书,所以逼着自己去读书。
你说有多少兴趣可能并不一定,但是这种纪律可以推动着我往前走,然后在过程当中慢慢就会发现,当你真的有成就感的时候,你就产生了兴趣,就愿意去做这个事情。
越愿意去做越有成就感,就进入了一个正向的循环。
但正如洪兰老师所讲,读久了、读通了,兴趣就来了。
因为读通了就有了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在大脑中的作用就跟吗啡差不多。
实验发现,当我们千辛万苦完成一件事情时,大脑就会分泌脑内啡,这是大脑自己产生的吗啡,会让人快乐无比。
此外,有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爱读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会纵容他在其他方面的行为。但是洪兰老师提醒父母们:喜爱阅读不能成为拒绝其他行为的借口。
纪律是教养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纪律的孩子不能好好学习。
最后,借用洪兰老师一段我太认同不过的话作为结尾:
“不要为图自己的颜面去逼孩子,人生路很长,只要肯学,早学、晚学并没有那么大的关系。
成功不是赢在起跑线,而是赢在转折点。只要孩子持续有学习的动机,都有成功的希望。”
PS:我现在不逼孩子学习,而是每天很开心地逼我自己,这种感觉,叫做幸福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