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RPA
最近一段时间关注RPA领域的朋友们应该能明显感觉到,RPA的热度随着UIPATH的上市也跟着起来了,可能有朋友在对RPA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有了大概的之后,就会觉得说,是不是我们也可以试试?
试试当然可以,但在这里还是要先泼一盆冷水,RPA的部署是需要有一定的规划来指导的,然后才是部署、建设和维护等等,这绝对不是什么头脑一热就能做好的事。等对RPA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再去制定相关的计划就会得心应手许多。
下文为你详细梳理了RPA的优势和不足,计划和部署什么的,等了解清楚再做不迟。
RPA优势
01 解放人力、两全其美
RPA能做的事很多,主要是些重复的、对人来说其实挺无聊的基础工作,比如数据的录入、整理、检索这些。如果让人每天花8个小时面对一张张Excel表格做这些事,对员工个人能力的提升没有帮助不说,效率也未必能高到哪里去,还没办法保证准确率。
但如果交给RPA就不一样了,让RPA做这些单调、重复的事,而让人去做其他需要决策的,更有价值的、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执行的事,一方面能让员工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一方面RPA所做的工作,其效率和准确率都是有保障的,可以说是两全齐美的一件事。
上面这段话可能比较抽象,那我们用扑克游戏“斗地主”的过程做一个粗略浅显的说明好了,不是很精确,只是一个大致的表述。
通常,从拿到一副新牌开始,玩家会经历
• 打开牌盒
• 挑出广告牌
• 洗牌
• 抽出地主牌
• 选一张地主标记牌
• 发牌
• 展示地主牌
• 打牌
这8个流程
如下图所示
如果每一步都由人来完成的话,花在前7步的时间实际上对牌技的提升是没有作用的,真正有用的是最后一步,即【打牌】。而直到【打牌】之前的工作都是重复且有一定规则的。那么其实前7步都可以交给RPA机器人去完成,人只做打牌这件事就好。
这样一来,整个“斗地主”的过程就变得十分高效,加之RPA将之前7步的事承包了,人的时间省下来专注在打牌上了,长此以往,“牌技”得到提升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02 7×24,还要啥自行车
理论上来说,RPA尤其是无人值守型RPA,是可以7×24工作的。突破了8小时工作制,RPA能处理的工作量妥妥碾压几个人5(天)×8(小时)的工作量,作业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03 易部署、易上手
RPA之所以能快速部署到不同系统上、且能让非技术人员快速上手的基础和前提是它不需要入侵原有的软件或系统就能运行,这一点也是RPA最大的技术优势。
另外目前市面上的RPA基本上不需要业务人员懂编程,而只要给RPA演示一遍,RPA就可以“记住”并“模仿”人的操作。
下面再举个浅显的例子帮助理解。
假设现在你有两个杯子,现在需要把1号杯子的水倒进2号杯子里,因为只需要倒一次,所以你可以选择直接手动倒进去;
但是当你需要把这个过程重复500次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再手动操作了,而是可以给RPA演示一遍,然后让RPA去做剩下的499次。
而且,RPA在做剩下的499次的时候,是不会记住水的质量的,它也不需要你改变哪个杯子的形状,它就只是在单纯地重复你的行为。
这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RPA不会保留任何信息,它只是一个无情的搬运工。因此即使是有些敏感、隐私的信息,也可以放心交给RPA去处理;
第二,RPA不需要你对原来的系统或软件做任何的改变,它的运行是完全独立的,并不依附于某个系统;
第三,RPA运行起来后,既不需人的参与,更无需人的监督。在RPA运行的这段时间,人可以去做其他工作、或是去休息都可以。
RPA的不足
虽然说RPA易部署、易上手,但也会有烦人的事发生。
还是举倒水的例子来说明。
在RPA第一次完成倒水任务后,第二次的倒水任务发生了一些小的变化,这次不需要全部倒完,而是要保留1%的水在原来的杯子里。这对人来说很好理解,但对RPA来说,就需要你重新操作一遍,它才能“知道”这次运行的规则。
如果没有给RPA重新演示一遍,而是直接运行,就很可能出现你并不希望的结果。
怎么说呢,就,RPA有时候,其实也不是很聪明。
回到我们的电脑上,这个例子可以换成:当我们使用的系统或软件进行了更新,与一开始给RPA演示操作过程时的点击、输入的地方不太一样,那么就只能重新演示一遍,再储存一遍新的流程,日积月累,流程的数量和复杂性可能会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这就涉及到RPA可拓展性等相关问题了。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再谈。
总之,在部署RAP之前,对RPA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知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让使用者对RPA的期望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也有利于后期的运营和维护。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RPA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