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是延续了1300余年的选才用人制度,为各个封建朝代选拔了不计其数的官吏,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形成了士人用功读书的风行,促进了封建王朝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科举考试重视考诗赋,促进了诗词歌赋的繁荣,造就了宋词的繁荣发展。
唐朝时期,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惊喜地看到了中国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的方式,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取材范围广、相对公平的用人制度,于是就把这种方式带回了自己的国家。可以说,欧洲很多国家例如英国和美国,在选举以及人员的选举上都采用的是类似科举制度的一种制。
宋朝时期,科举考试对于国家和各个阶层老百姓来讲都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可以说是一朝金榜题名,就会享有高官厚禄和数不尽的荣华富贵。
下面,笔者讲述一则关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参加科举考试的轶事
北宋嘉祐六年(1061),苏辙与其兄苏轼同时参加制举考试。当年参加科举考生特别多,当朝宰相魏公对他的幕僚说:“今年考生里有“二苏”,这么多考生不知有多少是来当陪衬呢?”此话传出去之后,有许多考生担心自取其辱,纷纷放弃考试。果不其然,“二苏”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金榜前列。
紧接着还有一门国朝科目的考试,考生还需要通过这一最后关考试。按照惯例,国朝考试设在每年八月中旬。可是在开考前几天,苏辙生了重病,无法参加考试。消息传到朝廷,被上书至皇上;皇上早已听说过“二苏”的才学,不想失去国家栋梁之才,竟下旨另定考试时间。估计苏辙基本上痊愈时,就把考试时间定在九月初,比原计划八月中旬推迟了二十天。
最终,“二苏”兄弟进入考场,不负众望,双双金榜题名,并且自此以后,每届国朝科目考试时间都定于每年九月,这也成就一段士林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