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违规。」
我们知道孔子享年七十三岁,一个年过七十,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家,在回顾自己一生进德、为学、从政上的历程时,有感而发说出了这段话,它某种程度上是孔子对人生的总结,也代表了他的思想与价值观。
记得几年前在律所上班的时候有次我们要招一个新的策划,当时跟我一起租房的有一个30来岁的男人,听我说了后决定来我们所应聘,对于他的专业能力我不是很了解,也没看他的简历,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最后没应聘上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主任说三十岁了的男人还在外面求职递简历,不靠谱!
当时觉得那个拒绝理由不太合理,30岁了还在折腾不应该也是一种勇气么!
转眼我也要到30了,很多人觉得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应该理解为成家立业、养家糊口或是自己在社会有所成就…
如果按这个理解的话,我们根本立不起来:
「爸妈在我这个年纪就我都已经5岁了,可是我现在还在工作不断换、女朋友也不断换,结婚更是没想过」
「现在马上30了,还在念博士,压力好大,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该放弃念博士,直接去找个工作?」
「车贷还没还完,每个月都是月光族,房价又居高不下,我想这一辈子就是这样过了」
事实上,孔子提出“三十而立”之说的年代,人们的平均寿命为五十岁左右。以现代人的七十五岁的平均寿命以及普遍晚婚晚育来看,我们不用太过焦虑了,而且个人认为孔子的三十而立我们更应该理解为确定人生方向!
参照孔子三十岁前的人生:
(1.)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长辈无需他照顾。
(2.)十九岁结婚,二十岁就当爸爸了,早开始赚钱养家。
(3.)三十岁时,还是个默默无名也没什么成就的平凡人。
综合以上三点,我觉得孔子的三十而立应该是指“立定人生方向”,因为透过了过去十多年的各方学习,建立了人生的基本价值观,进而产生了初步的天下观,也就是现在人说的世界观,才让自己的原始人格慢慢形塑完成。
此外,“立”也可理解为站定的意思,代表不动。
以前看复旦大学讲师于娟患癌后的病中日记所成书《此生未完成》,里面有一段描述了她对儿子丈夫的不舍,对生命的爱“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脚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后来我就一直在思考:此生何以完成,人活到死时要做过些什么才算可以了呢?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的困惑里,现在不能说把这个问题想透了,只是接受了“哪有什么所谓的意义呢,得你自己去赋予,去定义,好好活着吧,按你认为好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