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英语很重要,但无数学生自打上学开始: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学英语前前后后至少折腾了16年(这还不算很多人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了),竟然就是搞不定,并且情况甚至通常是“全方位搞不定”(听、说、读、写全都不行)。这是怎么回事呢?
掌握一门外语,其实不需要很高的智商,甚至可能不需要智商。
咱们国家少数民族中,俄罗斯族和朝鲜族中就有很多人是“天生”的双语使用者,还有新加坡人好多人会讲英语、汉语和马来语等多种语言,这其中当然包括一些智障的人,他们也是双语乃至多语使用者。
也就是说学好英语明明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明显并不受限于智商,却为什么难住了无数人?
这一点我在上一篇《千万别学英语》一文中给予了语言学习正确方法论的观点和解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打开文章下方链接查看一下。
原新东方名师、知识大咖李笑来老师给出了一个更为合理和本质的解释:
“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李老师指出:既然不是刚需,那就是“不必须”,于是,事实上“不用也可以”、“没有也行”。虽然“有也挺好”,可“没有的话顶多是有点怨念而已”。
确实,咱们国家学生除了在学校上英语课时听听,课后老师布置的英文作业做做单词背背,考试时候复习复习,其他时间就没有想着去再接触英文了。很多人号称学了十年英语,但是每天英语的输入量少得可怜,屈指可数,可能连一小时都不到。
为什么另外一些少数人最终“学”会了呢? 因为英语对他们来说是刚需---需求越强,学得就越快、越好,甚至在没有学会、学好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然后“用着用着就真的熟练了”。
朋友小宋就是典型,她从西北老家出来到南方工作,老家英语教育本来比较弱,她英语讲的勉勉强强,结结巴巴。后来进了一家外贸公司,每天都得面对老外的电子邮件和电话业务询问,还时不时要参加各种对外贸易展览会,一时间外语成了她当务之急必须要提升的技能,因此,她每天业余时间都扑在了英文单词、句子学习和口语训练,然后在跟老外不断的交流中,得到及时反馈、改进和提升,三个月下来英语技能突飞猛进。她说做这份工作三个月的英语学习数量和质量抵上她原来读书时一年的了。
笔者本人也深有感触,当年上学读书时那一堆语法学得感觉晕头转向,头痛不已。后来成为一名英语老师,需要教会学生,就首先必须自己搞明白。一时间英语语法的掌握成为我当时的刚需,所以就得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不断去揣摩思考,识记理解,在教学生时教学相长,语法方面的掌握也才有质的突破。
李笑来老师酷爱阅读,酷爱到他后来决定非虚构类书籍只读英文原版的,这种刚需就促使他在英文词汇、句子和语意理解等英文阅读层面功力大涨,但是他对英语口语和听力没有刚需,所以很多年下来,这块一直相对较弱。因为这块他一直没有刚需。
所以,你看,刚需多么重要!也就是说对刚需的认知和选择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
李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
一切进步与成长,都是重新选择刚需的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认知、选择和培养英语学习的刚需呢?
刚需这个东西,从本质上来看,是根植在价值观上的。很多学生是那种“表现型人格”的人,因为更在乎自己在家长和老师面前的表现,所以“成功”这个状态是他们的“选择”,也是他们的“刚需”,他们时时刻刻希望自己在大人面前表现得足够好,“成功”这个状态当然是最令他们向往的。
与之相对的是,少数“进取型人格”的学生,因为更在乎自己的变化和进步,所以并不在乎自己当前的表现。他们知道,任何学校、改变、进步都需要一个过程,早期蹒跚学步,跌跌撞撞都很早很长,只要持续刻意练习,就一定会有进步和变化,而且最终都会好起来的。
所以进取型人格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并直接开始践行这样一个观念:成功只不过是某一时刻的状态。成长才更重要,成长才是真正的刚需。
所以,他们不会过分看重一时英语考试成绩的得失,而是更看重英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对此保持耐心,不会急切地希望通过短时突击复习通过考试来改变现状。
你看,价值观决定命运,这话一点也不过分。是更看重成长,还是更看重“成功”,对英语学习的刚需自然而然就与众不同。
所以一个人想要学好英语,
首先,
要调整心态,从价值观层面重新选择学习的刚需,培养针对未来进步的长久耐心,从表现型选手过渡至进取型成长型选手。
其次,
可以好好深入梳理罗列下学好英语对于自己的积极重大的意义和学不好对于人生的负面影响,想得越多越好,甚至可以发挥想象力去深入拓展思考,有时结果可能连你自己都吓一跳,这样可以给自己塑造动力和危机感,促使自己把英语学习当做一件自己的要紧事去办,而不是父母和老师的催促和紧盯的被动任务。
最后,
结合笔者在《千万别学英语》一文中强调的:“英语是技能,不是知识的核心概念”原则下,针对听、说、读、写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性、强度性的正确训练提升。不断刻意练习和使用,最终你才能真正打开语言的密码箱。
祝各位同学找到自己的英语学习自驱动力,找到自己掌握英语技能的刚需要点,早日突破提升,成为一个很自然地会说双语的国际化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