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周过去了,每到周末写每周一文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我这一周有什么收获呢?越来越感觉到,每周一文让我警醒,不敢堕落。感谢每周一文,感谢沈老师发起的这个活动。
回顾这一周,没有什么成就感。前三天,星期一到星期三,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解读《红楼梦》中了,没有多少时间看其他课外书,学习的内容仅限于听书。星期四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时间仍然很紧张,上午和蝶化文澜交流深度语文的事;下午,开始投入国学课的备课。星期五、星期六两天,主要精力用于编辑校刊,另外,抽时间看“杜威教育学”授课记录,开始投入下一轮《红楼梦》课程的解读。而星期六下午,又传来妹妹的婆婆(我们这儿称之为亲婆)生病的消息,妹妹一家都远在上海,外侄又在读高三,我责无旁贷,负责给亲婆办理入院手续,陪她体检,照顾她输液,直到星期天中午,她病情稳定了,医生允许她回家了,我才离开了。虽然,照顾病人期间,也看了《朱光潜谈读书》,但是没时间写作。因此,每周一文也就拖到星期天才书写。
这一周有什么可写呢?这又回到开头那个一直折磨我的问题。为什么会觉得没有可写的内容呢?生活每天都在继续,可是,竟然没有可写之处。岂不是咄咄怪事?那么,问题出在何处?是不是觉得生活太过平凡,没有多少价值?也许,这才是无可写的原因。
是的,我解读了《红楼梦》,也得到了学员们的认可。可是,我还是提不起兴致。为什么?因为我解读《红楼梦》简直等于在解剖自己。我从元春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忧心忡忡,我从贾政身上看到了对家族责任的逃避。从他们身上,我并没有获得正能量。我甚至觉得,解读=解剖,或者解读=解构。解读,就是在干摧毁自我形象或摧毁集体信念的事,解读简直就是在“犯罪”,至少是从自己身上寻找负罪感。我不知道,我这种潜意识的悲观情绪是否会影响到学员。但是,我知道,我的这种解读观是带毒的,我需要警惕。
而最近两天照顾病人,却让我从这种负罪感中走了出来。因为要帮助病人,我没有时间自责;因为要安慰病人,我更不可能自怨自艾,我必须变得坚强。在病人身边,我就是她最重要的依靠。我知道亲婆的病因——性急怕花钱。她长期有头脑供血不足的毛病,可是,她不想住进医院,只在药店买点药。结果,差点晕倒在药店,好在药店老板及时把她送进了医院。我赶到医院的时候,药店老板还陪在亲婆身边。看到我来了,药店老板才离开。不料,一会儿他又带来一位老大爷上来,看到这种情况,医生直夸他仁义有德。药店老板与病人素昧平生,送病人进医院,他又赚不了一分钱,可是,他却一再送不相识的病人进医院,这真是让人感动。而我,竟然也受到表扬。同病房的病人,知道我和亲婆的关系,逢人就说“你看,他只是10号病人的儿媳的哥哥,换了别人可干不成。”可我知道,药店老板尚且帮助无亲无故的病人,我又什么理由不帮助妹妹的婆母呢?在帮助亲婆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也正是在医院中,我强烈地感受到: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太需要人照顾了。如果建立一个帮扶老年病人的义工制度,那么,就不愁老年病人无人照顾了。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的闲杂人员,完全可以把他们调动起来啊,如果做义工有一定报酬,还会享受一些优待,他们肯定愿意做的,毕竟助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也可鼓励学生到医院做义工,小学生每天放学后都可以抚去,也可以纳入他们的学分,计入他们的档案。我想,这样一来,老人得到照顾,闲人有事可做,学生得到了教育,何乐而不为呢?病人的需求,其实正是其他人的成长机会。
然后,我想,除了病人,还有很多人也有各种迫切的需求。比如,年轻的父母,往往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也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他们需要有人帮助他们照顾孩子养育孩子;许多孩子,想要学习,可是,却又学不懂,他们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学懂学好;许多成年人,找不到工作,无所事事,他们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就业与成长。仅仅是在教育行业,几乎每个人都有许多需求。想想现在有多少厌学的孩子啊,从小学开始,到大学结束,有许多孩子都走在厌学逃学的路上。但是,他们都真正厌学吗?不可能。比如,我的儿子,特别不想做作业,尤其是不想写字写作文。但是,老师布置在手机上的作业,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他都很积极地完成,他特别喜欢那种过完一关后得到奖励的成就感。而当初我儿子在电脑上学识字,就是通过“悟空识字”的游戏完成的。看来,不是孩子不喜欢学习,而是学习的方式或评价体系可能有问题。
谈到游戏,我想起罗振宇的一篇文章《游戏化工作》。他认为,游戏是人的本性之一。游戏,能够促进社交和互助,而不像原先系统中冷漠和竞争的关系。通过游戏学习,把课程体系变成通关制,大家协力通关,学习过程就变成了游戏过程。孩子的学习动力问题是不是就改善了许多?游戏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改善系统,也可以用于自我管理。很多人,对自己正在做的事都有两种负面感受,要么觉得无聊,要么觉得焦虑。这两种感受,说白了就是难度问题。太简单,就觉得无聊;太难了,又觉得焦虑。通过调节,不无聊也不焦虑,就会进入全神贯注的“心流”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考试失败会带来挫败感,但在游戏里,失败是常态。如果把学习设定为一种游戏模式,学生心态就会轻松许多,对于失败的恐惧就会大为减少。即使学习过程中没有合作,学生也会更加专心。比如,考驾驶证,尤其是理论考试的时候,如果你做错了一道题,系统会马上给出反馈,告诉你正确答案是什么,正确答案是怎么得出的。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也能开发出这样的考试系统,我们还担心学生学不懂吗?
事实上,现在网上有许多这样的学习系统了,尤其是理科和英语这样的学科。虽然学习过程不太游戏化,但是,“通关制”的引入,还是十分接近游戏的模式的。最近几年,我一直给学生提“学习就像玩游戏”,也正是站在这个角度上说的。可惜,在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中,我还没有看到这样的“通关制”考试系统。我想,如果有一群人通力合作,开发出这样的语文学习系统,应该是大有可为的。当然,这个任务不轻松,语文这一科比其他学科要难。但是,作为工具性的语文,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以掌握;真正难以量化通关的,是思想性的语文,通过电脑很难去自动评判。思想性的问题,就交给有思想的教师去处理;一般性的问题,就交给电脑好,也让老师们从一般性的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开发语文学习系统,尤其是工具性的语言系统,我想,以现在的技术并不算难。就算是阅读和写作这样高度主观性的项目,也可以尝试让电脑自动批阅,设置一些基本的规则就可做到,比如字数、格式、语法和关键词。当然,例外的情况,再由教师处理即可。我想,通过这样的“通关制”“游戏式”学习,学习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是不成问题的。
想明白这些之后,放松心情听书。星期天下午,听樊登读会书,一口气听了《增长黑客》《数据思维》《终身成长》三本书。听前两本书,让我有了创业的冲动;听《终身成长》,却一下子让我清醒过来——我身上有太多的固定性思维了。一个有着固定性思维的人,太过关注自己的地位和成就,害怕失败,害怕受到他人的挑战,也不会以成长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我现在,对我的许多学生持悲观态度,其实根本上还是一种固定性思维。持这样一种思维,还敢奢望什么创业呢?幸好今天我看到了“成长性思维”,否则我还会在错误的路上继续前行。
最后,又想起王老师在上周一分享的《库亚鸽口头作文》来。库老师是网师早期的优秀学员,是河南省名师,如今她远赴海南,在一所薄弱学校教书。但是,仅仅短短一学期,她就改变了班上的学习面貌。正是因为她拥有成长性思维啊,当然,她的成功,也是立足于学生的当下需求上的。
晚上,参与王老师主持的每周交流。王老师给我们分享她在教学上尤其是阅读教学上的成功之处。她提到了让学生自己谈对题目的理解,提到了南明教育让孩子给文言文断句。让孩子遭遇困难,相信孩子终会克服,获得成功。她的成功,恰好证明成长性思维对于师生双方都有莫大好处。
这样想来,这一周收获还是有的。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关注人性的需求,才能拥有成长性思维。
>X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