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须找到自我之内的源泉,人必须拥有它,其他的一切只是探索——是弯路与错误。
1
上个星期,朋友甩给我一个链接。文章作者说他看到了个耐人寻味的帖子:
曾经,有个月薪 6000 的少年,说要养我。但听我说,我每个月个护洗发套装就要花六百多,就吓得缩回去了。…正确的“我养你”,是不降低你原有的生活品质,甚至提高生活品质。否则,跟养猪也没什么区别。
好吧,我一度觉得这是哪个想包养年轻女孩的有钱老男人写出来的文字。
1999 年的《喜剧之王》里,尹天仇对柳飘飘说出“我养你”的时候,他所有的家当,可能比不上她一夜的小费。柳飘飘依然在来接她的车上泪流满面,因为她知道有人愿意陪她面对生活的艰难,给她面对颠沛流离命运的勇气。
当男孩说“我养你”的时候,女孩就开始算计你得一月给我多少钱,才能够我买鞋买包周游世界,我就觉得这件事情挺荒诞的。
哦,粗茶淡饭还养不了你了是吧?
嗯,这就是消费主义胜利的歌声。
2
在译完 Siddhartha 后的附录里,杨玉功老师写道,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悉达多》在大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那正是一代人开始反思消费主义的起点。他们很幸运,遇上了赫尔曼·黑塞这样的作家。
很多人喜欢把毛姆拿来和黑塞作对比。他们会说,毛姆很聪明,但黑塞很“轴”。毛姆把一个摒弃了物质世界的人包装得多好啊,他说满地都是六便士,斯特里克兰却抬头看到月亮。
黑塞笔下的悉达多就显得单薄直白许多。同样是逃离物质世界,悉达多就有点一竿子捅到底的意味:他逃离的是至高的权力和地位,追求的是无上的智慧和圆满,追求的方式又是静坐和苦修。
也许正是黑塞的这种“轴”,给《悉达多》创造了一种极端的可能。他以不加掩饰的哲学风格,给读者创造了自我审视的环境,同时一耳光正好扇在消费主义的脸上。
3
印度种姓制度下,悉达多是地位最高的婆罗门之子。他本将成为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位祭司,婆罗门中的王子。
但他始终知道那并非自己的宿命。为了不止息的渴望,悉达多决定放弃家业,成为一名沙门行者。他跟着三位沙门师父,学习忍受饥饿、干渴与疲惫,衣不蔽体,赤脚沾满灰尘。离开师父后,他结识了佛祖乔达摩(释迦牟尼),但清醒的他无法接受佛陀的教义,选择继续修行。
他认识了名妓伽摩拉,意欲求爱于她。但是伽摩拉需要华丽的服饰,名贵的鞋子和大量的钱财,悉达多全部的财富却只有斋戒、等待与思考。于是他跟随伽摩湿瓦弥,成为商人,在肉欲和金钱中读过了一段纸醉金迷的岁月。
发现自己的荒谬和愚蠢后,悉达多自然开悟。他到一条河边,跟随船夫维稣德瓦做了一名渡人。他从奔流不息的河水和船夫维稣德瓦身上学习倾听,终于获得了他想要的智慧:
他的脸庞放射出一种智慧的宁和,不再有意志与这种智慧相佐,这种智慧已然最终达到了圆成,委身于时间与生命之流中,随流而下,充满慈悲与同情,与万物和谐如一。
4
黑塞对东方文化(包括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理解与研究,恐怕远远超乎一般中国人对他的了解。黑塞研究过佛教、老子与《易经》,并曾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描绘过一位“竹林七贤”式的中国人形象。
如果只是一个位高权重前途无限的年轻人,放弃身份和财产,执念追寻精神的安宁,悉达多就不会成为《悉达多》。
他曝晒于烈日,伫立于雨水,匍匐于荆棘,用身体上的苦痛换内心的觉醒;他曾经遇到至贤,但并不盲从;他追求过爱情和肉欲的欢愉,体验了挥霍财富的麻木,尘世攫住了他,享乐、贪婪、无所事事。然后幡然觉醒,专注于自己的内心。
不再借助苦修获取智慧,不再依靠宗教求得心安,不再利用财富追求乐趣。
曾经很多人认为,黑塞写的是释迦牟尼觉悟成佛的故事,毕竟佛陀的名字就是“乔达摩·悉达多”。但读过《悉达多》就会知道,黑塞只是借用了这个名字而已,悉达多在一生的旅程中,已经见到了佛陀本人,但并没有选择皈依。
黑塞糅杂了宗教,但最终抛弃了宗教。我相信他已经把自己的观点通过悉达多的思考传达给了读者:
我担心他会欺骗自己,认为自己已然心灵平安并得到了救赎,而事实上自我却在继续存在和生长。
一切都起源于自己,也终结于自己。通向内心平静柔和的最终道路不会是某种信仰,而始终应当是你自己。
5
悉达多是幸运的,有悉达多带领着审视生活的那一代人是幸运的。依然曳尾于消费主义的泥涂中的我们是不幸的。
是的,我要强行呼应文章开头了。
译者杨老师说《悉达多》适合所有对生活有审视心的读者,我则相信苏格拉底的,觉得只有经过审视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生活。
以黑塞这样的日耳曼头脑,追求一个悉达多式的自我觉醒和信仰,可能只能是我们的遥远目标。但是对生活充满审视,在狂热的物欲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难道不是幸福的吗?
毕竟生活,肯定不在商店精致明亮的橱窗里。
6
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的简爱,曾经是个孤儿,也对庄园主人罗彻斯特先生心生爱慕。当她看见罗彻斯特先生的目光停留在贵妇英格拉姆小姐身上,无法挪开时,不仅不嫉妒,反而为她感到难过:
英格拉姆小姐不值得嫉妒;她太低下了,激不起我那种感情。请原谅这表面的悖论,但我说的是真话。她好卖弄,但并不真诚。她风度很好,而又多才多艺,但头脑浮浅,心灵天生贫瘠;在那片土地上没有花朵会自动开放,没有哪种不需外力而自然结出的果实会喜欢这种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