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定衣橱整理师倩儿
才1300人左右的微信好友,居然花了一天的时间去做整理,早十晚十一真真是醉了,中途还有那么两三次想放弃,眼瞎+手残,折磨的人都想用excel随便批量处理点什么爽一下了。
其实19年10月底已经清理过一次了,借转行的事情,人工一个个发信息处理,处理对象也很单一,就是已经把我删除的“好友”删除。因为是利用业务时间处理,断断续续大概是用了一周左右时间完成。
Ps:强烈希望软件大神可以开发一个可以批量编辑处理的功能。
这次梳理相比上次程度更深,目的是为了客观了解现在好友列表和自己的情况,相比量更注重质多一些,整理、然后把精力放在真正的好友和有意义的人身上。至于什么是有意义的人,你的好友你定义了算。
整理过程基本分三个环节:梳理清除(删除)、分类整理、标签分组。
一、梳理清除
清除是相对量大、占用时间、残手、但是不会烧脑的环节。清除的原则是会大概看一下对这个人的印象,怎么加的,有时还会结合朋友圈和过往沟通记录快速判断一下。完全没有印象、没有朋友圈、近一年没有沟通记录或近期加好友没有沟通过清除,还有一些同类别重复太多、以后也没有什么可能有交集的,看心情和手累的程度清除,举例:出纳岗位-房山的求职者。
哪怕已经是第二次清理,删除仍有200人左右。可想而知,好友列表有多少躺尸,朋友圈有多少"腐尸"。
二、分类整理
这是相对“烧脑”的环节,也是昨天整理罢工的主要原因。一个人的身份是多样的,哪怕他只对于你一个人而言。比如张三,可能既是求职者,同时又是招聘者;或者两个好友出自同一家公司,备注是统一先备注公司?还是要先备注岗位?这个原则是分类前就要想好,却是分类过程中才会发现的,何况诸如此类的纠结点还不止一个。
另外备注的形式往往也会在备注到一定量的时候,有所改变。这是一个必经环节,只有整理过程中,才会逐渐明确自己内心的想法,类别没有标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决定,这里总结几个小经验可以参考:
1、开始之前想清楚列表的好友大概分为几种,即使在开始后,分类细节上仍会有微调整,这一步也要做:家人、工作、X企业、X活动、生活、学习、欣赏的人、客户等等。。
2、好友备注使用:先小后大原则+第一印象原则+小类备注、大类分组原则。
举例:
1)先小后大:
HR是人力资源的统称(暂定义为一级分类),细分可以有招聘、员工关系、薪酬绩效、培训等等(暂定二级分类),另外招聘又有招聘人、猎头、和求职者等不同角色。先小后大就是备注时使用招聘—张三(二级分类),培训-赵四(二级分类),而不是HR-张三、HR-李四(一级分类);这样除了让备注具化外,还能为分组环节做准备&节省时间,因为虽然备注的名词不一样时间却基本一样,但我们可以用一分钟批量完成从招聘+员工关系+绩效等二级到HR一级的分类,却不能用一分钟完成从HR一级到招聘、员工关系等的二级分类。就算重新改备注工作量也是很大的!
2)第一印象原则:
斜杠时代,人的身份也是多重的。当出现好友A既是招聘又是微商时,就使用第一印象原则,这里的第一印象不是见面的第一印象,可以理解为在你心里的第一身份,是微商还是招聘;确定好,把第一身份备注写在前面。日韩代购-王五;招聘-王五,还是招聘-王五 | 日韩代购等,形式自己定,但所有同类问题都要坚持用同一个原则,这样除了避免越整越乱,保持队形统一外(好友列表默认按字母排序)还能方便标签使用。
举例:假如好友B是你前公司“奇葩说”的剪辑师,就衡量是“奇葩说”是第一身份还是剪辑师是第一身份,如果你备注都是“奇葩说”在前,后期分组就自然成立“奇葩说”标签,如果剪辑师第一身份,后期成立“剪辑师”标签。
在整理过程中会发现,我们真正的朋友其实是不需要备注的。比如家人、闺蜜,我们会有名字、昵称,但如果备注:家人-爸,家人-姐,闺蜜-豆豆,闺蜜-丽丽看起来就会像神经病。。。很别扭。
所以非常熟悉的人备注不必统一,可以随意写昵称,在标签处设置家人,闺蜜,朋友就好了。
三、标签分组
这个相对好理解,应该也使用颇广。设置标签除发朋友圈状态可以自己选择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让你清楚知道自己好友列表标签的类别、数量和占比。
如果你是销售,客户标签下的人数理论上应该更多,且在标签中类别中占比较大。以此来认识自己当下的状态,哪些标签的人应该多实际却很少,哪些跟自己相关性不大的标签下人却很多,然后进一步去发现真正围绕我们身边的人、影响我们的因素,然后明确未来改变和努力的方向。
谁都不会突然觉得自己微信列表需要有那么多删除的“好友”,可能会抱着一种“今天、甚至今年不联系万一以后某一天因为什么事突然频繁起来呢”的侥幸心理。其实,整理的过程是梳理我们自己、周边的环境的过程。我们不必纠结哪些然我们左右摇摆不定、纠结难断的人,我们只是需要"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这个开始。毕竟什么事都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我们的进步也是一层一层递进。
另外我们可以在标签上增加待定栏,放那些需要经过一定周期再次梳理时才会有"审判结果"的人。给他们也给自己一些时间。
对于偶尔有需要却每天在霸屏的微商,可以屏蔽后备注+星标(可以置顶好友),在需要时准确买买买,这样有效的沟通,作为卖家的他们应该也是开心的吧,毕竟屏蔽总好过清除。。。
朋友圈也不一定没有微商和"自己没有记忆"的陌生人,只是不要因为他们过多的占比让我们看不到那些真正重要的人和状态。重要和"有意义"一样,没有标准,因人而异,不管你的好友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只要是你需要、你欣赏、你想看到的,就该更多出现在你的视野,日夜影响熏陶着你,不是吗?
整理完再刷朋友圈,居然看到六小时前自己的状态,还有好多我认为N年都不会发一次朋友圈的状态,明明是清除许多人,却发现更多人回来了。因为没有"不相关"的"腐尸"阻碍。我想,回来的不只是他们的朋友圈动态,还有我们的朋友圈环境和未来,愿我们都能和更好的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