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英惠 原创
静待花开--- 很多家长都已经意识不是放养的等待,而是适度引导后的等待。
今天分享一篇我和小宝的互动,小宝是一个相对较为敏感的五岁男孩。作为妈
妈自然希望他不要对外界刺激反应那么激烈,能够积极的适应并能够正面积极
的面对,不苛责自己和别人。
在神经学领域中,美国的丹尼尔·西格尔博士的书中有提到【神经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指的是大脑作为对经验的反应,产生新的神经连接以及新的
神经元的能力。我们不仅在年轻的时候具有神经可塑性,目前科学已经证实,
神经可塑性会伴随我们终生。
因为有这段科学的依据,我深信我可以引导并塑造孩子的情绪平衡能力,我们
自己也是在一生中不断加强这种情绪平衡能力。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互动,让他
逐渐学习平衡自己情绪的能力。但是当父母或者老师失去理智时,便不再能与
孩子保持相同的频率,也不再能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孩子的内心世界保持平
衡。共情是创造与其他人心理的连接的重要能力。这样使得我们得以感知其他
人的心理状态,而不只是与他们的心理合拍、协调。共情的前提是我们首先学
会感知自己的心理。 当我情绪失控时,共情与洞察能力都受到损害。我失去了
对自己心理的洞察,也无法把自己放在儿子的位置上,甚至不去思考他们有什
么样的想法和感受。所以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理解自己,才有可能理解对
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变化,从而引导并重新帮助孩子塑造大脑神经对于情绪的
平衡。
分享案例:
小宝相对比较敏感,我需要逐渐和他一起重新建立对外界事物刺激反应的
神经回路。
半夜发现小宝自己开卧室门问他怎么了?
小宝:“妈妈,想喝温水。”在我正迷糊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生气
了。甚至抬手准备打人(我比较清楚小宝对于情绪认知是绝对情绪中的开心与
愤怒,其他基本情绪相对少,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
我需要慢慢来,我顺手抱过他,说:“我们一起去拿温开水。”
他和我一起到餐厅去拿到温开水,喝过后,跑到暖暖的床上后,我帮他
做叙述整合【语言来自于左脑,情绪来自于右脑,左右脑的同时使用需要老师
和父母帮助孩子搭建桥梁,故事是最好的方法。学会追踪内在状态,感知自己
的基本情绪,是一种不断精进的技能,他开始于我们孩提时代,并会持续一
生。孩子的感知力需要父母和照顾者给予关注,他们第一次学会去注意这些信
息,并进入了理解内心的世界。】
当父母和老师理解了为什么以及学习了如何引导方法,那么静待就一定会有
花开时。
这些我自然理解,所以我和小宝一起整理记忆:刚刚小宝因为渴了,特别着急
想喝水,因为没有温开水就很生气!就像那天很饿很饿,等不及热的烤肠一样
变凉一样。“小宝不排斥点头表示赞同,我就继续整理记忆:”后来我们是怎
样等待热牛奶和粥都变温了?“
小宝点点头说:”我们端着牛奶到门,风吹凉了的。粥自己慢慢 变温了,我就
喝了。”
我看他理解了就启发他:“那下次等不急的时候我们数1.2.3.4.5.6.7.8.9.10....我
们数到几就可以变温得到想要的?”
小宝说:“数到100!”【也许他对100比较感兴趣,也许是因为他会数到100】
不过相信他慢慢会明白其实这就是等待。
我说:“好,那下次我们一起数到100来等待。”
晚安。孩子
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是父母遇到挑战的时候,需要引导协助然后等待(静待
花开的前提是有适度引导协助)不是不管不问任由发展的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