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重新看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赎”,对于影片中几次提到的“制度化”有些感悟。
“制度化”一词,第一次提到,是老布的假释。获得假释的老布,没有像常人那样开心,反而陷入了恐慌,甚至拿刀要刺杀前来告别的朋友。在那一刻,做出这个举动的老布完全“疯”了,他的心灵大厦崩坍了,成了一片废墟。
老布不愿意离开
老布哭着说,自己没办法,只有这样才能继续留下来。第一次看的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可以出去了,还想留下来了呢?
原来,五十年的牢狱生活,已经让老布完全被 “制度化”了。
他熟悉监狱的一切,甚至可以说,他喜欢上了监狱里的一切。而外面的世界,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的意义。
被“制度化”的人生已经不是老布的人生了,他成了监狱里的一个活标本。他像一个井底之蛙,只能适应井底潮湿、阴暗的环境,外面的自由与光明,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他承受不起。
最终,老布出狱了;结果,老布自杀了。
毫无疑问,老布无法走出“制度化”,就只能死在里面。只有死去,老布才能挣脱“制度化”的枷锁,飞向自由。
当安迪问瑞德,出去以后想干什么的时候,瑞德陷入了沉思,他说不想出去,他已经被制度化了,他不知道自己出去以后能干什么。
安迪很无奈,说:“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其实,老布的死,多少还是触动到了瑞德,这点可以从瑞德的三次假释面谈中看出。
瑞德的假释被驳回两次,在被驳回的两次面谈中,他答复面谈者的提问,就是一种“制度化”,标准化的答案。
而在第三次面谈中,瑞德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看似丧气的回答,实则是他的心在“制度化”中觉醒了。他毫无顾忌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本不抱任何希望,却意料之外,获得了批准。
其实,这里也暗示,瑞德已经有了挣脱“制度化”的觉悟,但瑞德自己还未觉察到。
瑞德一直认为自己只能活在“制度化”中,就像他说的,不打报告,就不能小便。
假释出来的瑞德,恰好住在老布身前的住所,做着老布曾经做的工作。
很显然,老布重入社会的不安、恐惧是每一个假释出来的人的普遍感受,瑞德也不例外。
幸运的是,当瑞德想要步老布后尘的时候,他想起了安迪。
安迪留给瑞德的话,推动了瑞德对抗“制度化”的枷锁;在拿到安迪留给自己的东西时,瑞德彻底挣脱了“制度化”的枷锁,重获了向往自由的心。
临走前,瑞德在住处,老布曾经刻字的地方,刻上了瑞德也到此一游。不同的是,老布的到此一游,走向了死亡,而瑞德的到此一游,走上了重生。
“制度化”像一副隐形的牢笼,围绕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慢慢适应它,慢慢离不开它。
一个人在一个工作岗位做久了,往往就不愿意更换工作,我们可以说,这个人被这个工作岗位“制度化”了。
一个人满足于现状,不愿前行,惧怕改变产生的任何风险,我们可以说,这个人被现状“制度化”了。
没有改变,就如同失去了希望,像躺在海滩上的石头,日复一日地承受着海水的侵蚀,总有一天,会消失在海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