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成功就在30秒
你们知道一个商业广告播出时间大概多久吗?
15-30秒。
能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就在这短短的30秒内。
我们都不喜欢看广告,但是现在就是广告的时代,人人都是广告人。我们都讨厌广告,但是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会说出几条广告语出来。
“怕上火,就喝加多宝”;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你本来就很美——自然堂”
“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OPPO手机”……
这些话很简明扼要,直达消费者内心需求。这就是30S内广告效应产生的,你说是不是成功之举就在这30S内啊。
同样写文章也是的,别人看不看你的文章,在你默默无闻的阶段,很大程度是取决你的标题。
你能不能在几秒钟内,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点开你的文章,就看你的标题“独特”。
不要否认你的文章标题就是一个广告。
在所有读广告的人中,有60%的人通常只读标题。
以前我们看书看文章标题几乎都是五个字以内,《飘》、《活着》、《水浒传》、《三国演义》……用原来的广告来说就是“少即是多”。
但现在人的“急躁、功利”想要在标题中得到更多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少即是多”的标题不足以打动他们点开去阅读。
为了吸引读者,现在很多都是直接把标题处理成一句吸引人的话题。只要对这样话题的人感兴趣,就会继续读下去。
你有没有发现简书首页上,标题越来越长了,从中透露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了。很多写作大咖知道,现在是广告时代,标题即文案,文案即标题。
很多时候的成功机会都是转瞬即逝,你只有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话说到点子上,你才能抓住这个机会。广告如此,写作上也是如此。
竞赛有时玩的就是心态
我们在学生时代,最羡慕那些“大考大玩,小考小玩”最后成绩都是前茅的人。
我一直觉得这样人很厉害,不单单说他们学习厉害,更厉害的是他们面对压力的心态。
学医的人最头疼的就是考试,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
前几天去参加全国一次职称考试,考两天四门。上午考完,我想“勾搭”一姑娘陪我一起去吃饭。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都不认识,看了一圈,决定“勾搭”坐在我前面那女孩。
那女孩拒绝出去吃的建议,还请我帮她带一份饭菜回来给她,因为她要抓紧时间复习下午那场考试。
我很无奈,我是处于考前一周很焦虑紧张,等真正考试,就会很轻松的“怪人”。
我吃好就给她带了一份饭,她真的边吃还边看书。很焦虑对我说:“昨晚失眠了,上午感觉考得不好,现在就担心下午这场了。”
我劝她休息会,养好精神下午才能更好发挥。她皱着眉头摇摇头,又去翻习题集了。
感觉和她在一起,我心跳都有点加快了。就找个安静的地方,定好闹钟准备休息半小时。秋天就容易犯困,我真的怕考试睡着了。
下午我做完卷子准备涂答题卡时,无意间抬头一看,前面那姑娘貌似睡着了。
我盯了起码有三分钟,感觉她真的一动没动。我看了下时间,还有四十几分钟就要交卷了。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睡着的,怕她还没有做完,就用脚想踢下她坐凳提醒她下。
但是可惜我腿粗又短,课桌下面有挡板,我实在伸不过去。
我涂好答题卡,一看还有二十分钟,就立马交卷了。交卷时很大声拉了下自己的坐凳,终于看到她有动静了。
本想第二天问问她情况的,没想到她第二天两场都缺考了。
其实考试,书大家都看得差不多,对于理论上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我们也是相差不了多少。但是就是考试这两个字,会让很多人焦虑,这种焦虑紧张会一直延续到你考试的时间,导致你考试的发挥。
作为《最强大脑》的脑残粉,看了很多高手在台上的表现。我们都知道高手过招,最后玩的就是心态,谁能在心态上调整到最佳,谁就是胜利者。
不经意的出奇制胜
我很佩服我们科一位大夫。
很多医生对于病人的住院问诊,都是按着套路走下形式,回去在病例上写的都是模板套话,最后很多结束等着检查后才说话。但是我佩服的张大夫就不是这样的。
记忆很深的一次就是,来了一位四十几岁病人,肺部感染入院的。张大夫到病人面前问病史,一开始也都是套话,听病人诉说自己的生病的过程,和一些生活上习惯之类的。
我在旁边看到那病人胳膊上有点抓痕,还有皮肤上有点斑点。张大夫也特地问了病人有无皮肤方面的疾病,病人都一一否认了。
只看到张医生皱了下眉头,这是病人家属正好出门接电话了。病房就我们三个人,张医生收拾好听诊器,拿着病历夹就慢慢向外走,快到门口时,他突然回头问了句:“对了你是不是瞒着你老婆,出去找妹子了啊?”
我听了都呆住了,真怕那病人从床上跳起来揍他一顿。
但病人正准备喝茶,抬骑头脱口就说:“你怎么知道的。”说完就愣住了,表情很尴尬的僵在那边。
张医生笑着说:“哈哈开玩笑,我懂。”说完还俏皮眨下眼睛,走出去了。
一到办公室,就和我说:“现在急查下那病人HIV病毒,抽血时千万不要伤到自己,戴两层手套。结束出来之前不要说任何话。”
我默默点点头。
最后果然病人是艾滋病患者,因为艾滋引发的肺部感染。
那时张医生才说:“我就是看他胳膊上那些抓痕有点怀疑的,但是一开始问他性交史他都否认。后来看他老婆离开了,就他一个人才决定临走前再问下,果然我没有想错。”
后来发现他在问病史中,经常用这样的出其不意的方法来询问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特别在病人的隐私方面,很多病人面对检查结果才会承认自己的一些行为或一些症状。
但其实很多时候,通过询问病人就可以直接知道答案。而怎样更好让病人说出来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也许是个很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