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流地区、三流学校不影响我一流的梦想
我知道我一定会考研。
分析了出身、专业、自己能力、对学习的热情、本科毕业工作的机会等因素,我想博一个机会。
本科阶段去过一次清华、北大。光看校园景色,就觉得自己真的应该成全自己一次,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来一段名校经历。
大三寒假去北京上了新东方考研班。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际遇、年龄、专业、学校的人们,大年初二就挤在北京郊区的大礼堂,10天集中授课。
专业收获一般,因为之前从未接触过考研英语,基本上是从零开始,终于知道了是什么、考什么。
精神收获颇丰,大礼堂的同学打破了坐井观天的局限,看到了相似的人、做一样的事。如同暗夜行路,虽素不相知,但知道有人同行,也算壮胆。
2.最难的就是做决定
选择太多,反而茫然。
专业、地区、学校,因为都可以重新选择,所以成倍的纠结迷惑,持续了五六个月。从开学到大三结束放暑假,都没最后决定。复习也断断续续,不成体系。
过程很痛苦,每天上网看各学校招生情况、专业介绍、考试要求,记录了一厚本子,掌握了很多信息。
纠结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二是不敢承认自己想要的。三是不够坚决勇敢。
自主是幸福又沉重的责任。
一个午后,忽然想到,二十一岁,最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自己没有勇气去尝试。
于是下定爱的决心,向魔都出发。
九月份,买好书,上政治辅导班,开始每天上自习。
了解认识自己的野心很重要。高考报志愿是听从了父母的意见。考研,是第一次在人生大事上自主选择。决策的过程,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纠结徘徊的三个月,让我逐渐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处境,做出了适合自己的判断。
没有一个选择是完美的,有得必有失。这样选择的过程丰富了对自己和社会的判断,历练了心智。
认识自己,是一辈子的重大任务。
3.失败的苦涩
未曾长夜痛哭,不足语人生。
虽然下了决定,但是内心压力还是很大,常常深陷于压力,无法自拔,无法正常学习。我像是被压垮了的骡子,明明知道往前走才会尽快脱身,但始终无法顺利前行。
每天保持学习六七个小时。在考研一族中,这绝对是平均值以下的水平。每周坚持背三篇新概念四的课文。
就这样上了考场。
来年三月出成绩,英语和政治都是70分,专业课新闻史89,新闻传播理论和实务110。按照学校公布的分数线,新闻史的分数线90,我只差一分。其他的科目都过关。
最担心的英语、政治没什么问题。两门专业课的成绩相差如此之大,是没有想到的。
因为这一分的差距,我还跑了一趟上海。新闻学院的老师非常礼貌、谦和。我唐突的进了办公室,他们理解我的心情,遗憾的告诉我,分数线只不过是教育部和学校的基础要求,那一年我的专业有400多个人报考,分数线之上还有40人,一般录取前8名。我排在40名左右。
那是我第一次去上海,摩天大楼和十里洋场,在我眼中不过如此,天气阴沉,犹如我的心情。
毕业季,学校和内心都兵荒马乱。报了B.C类学校的同学忙着复试,忙着调剂,连国家线都没上的我,很闲。我大学四年成绩都是全班前三啊。看着同学们一路狂奔,绝尘而去,内心难过、迷茫,五味杂陈。
这就是勇敢选择后,需要承担的后果。失败,让人冷静,沉思。
全国有34所学校实行研究生入学自主划线,所谓名校,皆在此列。这些学校的专业课分数一般都不高,分数线一般低于国家线。所以,一旦选择,就是华山一条路,不成功便成仁。(这是当年的情况,现在什么情况,我就不清楚了)
很幸运,心如死灰的我,赶上了一次市里的事业单位考试,靠着考研政治的扎实基础,误打误撞竟然过了笔试,进了面试。面试的题目很有意思:你认为每一次努力都会有回报吗?
这道问题总结了我大半年考研生涯的心得。是的,我相信每一次努力都会有回报,这个回报不一定是我们期待中的成功,却是一定会是成长。正如我的考研经历,虽然没有被录取,但整个过程,锤炼了我的意志,磨练了我的心智,让我对自己有了崭新、深入的认识,包括对失败苦涩的体验,都是财富。
这么多年我还记得,一个不太友好的同学笑着说我: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一向伶牙俐齿的我,只是笑了笑,竟然没有回嘴。心里狠狠地哭了一场,默默地记恨了他很多年。
4.励志故事
进了事业单位。因为是新人,工作不是很忙。
过了八月,我贼心不死,还想考一次。
我向妈妈保证,我会好好上班。如果第二年考上了复旦,请一定允许我去上学。
亲近的小姑说,换个学校考吧,复旦难度太大。
我哭了,我害怕将来和自己的孩子说,妈妈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年轻的时候没有考上复旦,你一定要努力,实现妈妈的梦想。
小姑没有说话,算是默认了对我的支持。
第一年的经验派上了用场。第二次报考,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搜集信息,目标唯一且坚定,还是复旦大学,但是新闻专业,还是向着魔都上海进发。
一定要总结失败的经验,充分挖掘失败的价值。我在网上看了一篇复旦新闻专业考研成功的心得分享,其中关于如何准备新闻专业考试的内容,给我很大启发,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
白天上班,下班后飞快做饭、吃饭,晚上从七点开始就是奋斗时间,一般到晚上两点。攒了一盒雀巢咖啡的袋子。幸亏在北方,白天有午休时间。
经验一:牢牢抓住真题。
科学的考试,历年真题的风格和难度都保持稳定水平。
英语,做了十年的真题。新东方的老师说过:得阅读者得天下。我把阅读理解中所有不认识的单词都查了一遍,专门记在一个本子上,困了就拿出来抄几遍。阅读理解过了三四遍,基本上看选项就知道答案在哪一段,哪句话。翻译,基本上都快把原文背会了。写作是我的弱项,没什么提高的好方法,每天坚持抄一篇好作文。
去新东方听课的很多记忆,在熟悉真题的过程中被唤醒,当年老师们传授的技巧,派上用场。
原来,不是师傅教的不好,而是底子太差。
专业课,十年真题。看了真题,再看书,带着答题的思路去重新看书。
客观题,关键在于准确记忆。名词解释、新闻事件,这些都不需要发挥,只要准确的记忆。不需要背课文,需要你把课文归纳、总结,形成逻辑思路清楚的体系。看书的时候就想想,这个事件出论述题,怎么回答,几点。
主观题,得分点在于自己的认识。千万别觉得这个很难,说真的,考试要求还是很低的,不需要你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只需要你比课本,延伸一点点就好。我没看过学术期刊之类的,偶尔看看新闻,逼着自己想想,除了课本上说的,关于这个问题还能想到几点,新闻实践中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有哪些例子证明了理论之外的特殊情况,有哪些国外的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应证或者存在特殊性。
经验二:没有白看的书。
一定要相信开卷有益,一定要相信学习和付出。
作为文科生,历史、政治的积累非常有用,这些看似庞杂的东西会形成一种价值观的参照系,所有对事实的判断,都需要参照系。功夫在书外。关于这个我没有临时抱佛脚的技巧。
政治,第二年报了一个辅导班,听老师讲课代替自己复习,买了真题,照着答案抄了一遍。说实话,有点大意了,应该更用心才对。
很多人都不屑复习政治,考完我才觉得这是一个误区。首先要保证公共课过线,其次,政治考80比英语考80容易多了,而且在总成绩中的作用是一样的。请想象一下。专业课、英语成绩和你一样,政治比你高10分的人,成为专业第一名被录取吗?(文科生,你的考试生涯离不开政治。谢谢)
经验三:你没有那么多对手。
还记得新闻学院的老师说我第一次考试实际排名的事情吗?这个例子一直鼓励着我。
名校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多,竞争压力大,这是普遍的认识。第一年,就是这个事情把还没有战斗的我吓怂了。
真正的竞争,只在你和前40个人之间展开,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那些坚持不下去放弃的人,那些报了名没去考试的人,那些英语烂掉渣过不了线的人,那些讨厌政治的人,那些忙着恋爱没用心读书的人,那些对专业不感兴趣天赋不如你的人,统统都已经举手投降。真正面对的,是和你一样,坚定勇敢执着付出的高手,实力相当,数量有限。
这样分析下来,你不是没有胜算。
哪怕,你来自边远落后地区,哪怕你上的是三流学校,哪怕你没有机会去过上海,哪怕你没有看过太多学术期刊,哪怕没有机会提前联络过导师,哪怕没有和考上的前辈面对面交谈。
我就是这样在黑暗中,摸索到了名校门口。
偷偷告诉你,在第二年的11月份,我又学不进去了。一个月没有学习,单位出差两周,回来后每天上班下班早早睡觉,空下来的时间看看《读者》。
结果这一个月,我还是不开心。
人啊,要找到让自己内心安静的事情。
于是又打开书本。
当年准考证都是从学校邮寄到考生手里,我的准考证还邮丢了。差一点点,我就放弃考试。我给复旦大学打了电话,他们很负责,一周后准考证再次寄到我手里。距离考试只剩下15天。
考试那天下大雪。考场在一个中学。教室里桌子左上角贴着报考学校、专业。进去的时候,我随意看了一下,我的前后左右,没有考复旦的,基本上都是北大。那也是一个值得奋斗的学校。大家都是从三类地区考名校的学子,我的心里,一下子充满了敬意,为那些和我一样,走进考场的战友们。
三个小时的考试,考场静悄悄的,沙沙的写字声。
5.奇迹发生
考试结束,就是过春节。
春节在家看电视,老爹问我:你到底有没有希望考上啊?
葛优一样瘫在沙发上的我懒洋洋的回答:“我要是考上了,就是个奇迹。”
3月14日出成绩,我进入面试。我新闻理论面试是一道新闻史的题目,如果你在历史方面有很多积累,那一定会成为老师们的心头好。英语口语面试就是随意聊天,自我介绍,谈我的职业规划,最喜欢的新闻人。和中文聊天一样,如果你放松,幽默,大家就聊的开心。
经验四:时间并不是衡量努力的唯一标准。
我是个笨人。用了两年时间才考研成功。
我也见过从大三就开始每天学习十三个小时,最后还是没有考上。
对于上班族来说,晚上是我效率很高的时段,北方的冬天,天黑的早,心也安静下来,全神贯注的投入自己的事业。在学校时,出去打个水,看看手机,发发呆,碰到同学聊两句,一个下午就报废了。
经验五: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
为什么研究真题呢?因为有规律可循。
学习,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要动脑子学,而不是死记硬背。
有的人,从三月份买了考研词汇,天天抱着看,半个月也没看了10页,前面的早忘了,后面的还没记住,就在这10页里和人性的懒惰健忘纠缠不清。这样的事情,我也办过。后来发现自己不是背单词书的奇才,还是趁早死了这条心吧。
没有完美的路,只有适合自己的路。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准备时间内,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针对考试的内容,提高应试能力。
应试是个可悲的词,但也是我们可选择的唯一公平途径。应试,要测试的内容,也都是一个人性格、价值观、知识储备上重要的东西,如果这些你都具备了,还怕什么?在这条路上,有太多像我一样人的证明,只要你勇敢坚定、方法得当,所谓的梦想,其实就在一米之内。
复旦大学,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