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说:“大部分群聊是浪费生命”。作为一个经常在线上参与课程学习、加入打卡活动群、参与训练营等的我来说,真的双手赞同。
不知道你的手机上加入了多少群呢?我的手机上目前保存着20几个群。你经常打开的群有几个?你保留的群里面有多少打开后是一排排的表情或者有一句没一句的寒暄?如果你能回答这个问题,说明你的很多时间都浪费在浏览这些内容上了。
在一些群里很多时候要么是部分人的无内容交流,互发表情,一些无关痛痒的话,比如你也在石家庄啊,我也在四川啊···等,要么就是几个人的互(zi)动(hai)。
刨去典型调侃无内容交流外,很多人问的的问题,其实只是动动手指网上搜一下的事儿,也会发在群里问,然后会有热(wu)心(liao)的人去解答。
尤其是在群里已经说明了的内容,还会有人从来不知道爬楼看看张口就问。典型的现象:
比如参加一个打卡活动,拉你进群前小助手都会将相关的时间、规则等发给你,再拉你入群,有些人就会问时间截止日期啊,怎么提交作业啊、在哪里发布啊,甚至问的问题你都怀疑他是不是进群了,因为感觉问的很白痴。
虽然现在倡导内容分享交流,越分享越优秀,但是这种问答我觉得偏离的分享交流的本义。至少在我看来是很没价值的问题,因为我找不到我回答的价值在哪里,明明自己看下发的信息几秒的事,还要特意来问下,耽误自己也耽误别人的时间。
不懂就问是勤奋好学,但是不懂不思考张口就问,不是勤奋好学而是懒。
这个问的对象不单单是指人,也可以指网络等工具。比如,很多问题,在百度上一搜就会有很多详细全面的信息出来,这个寻找时间不过几秒,而且内容更全面,但是如果张口就问人,那可不是几秒就可以得到甚至不是三言两语就回答的了的。
以前我也是不懂张口就问人,这倒不是自己不想思考,而是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大学之前,都是封闭式的教育,很多消息问题等如果自己思考不能得到答案就只能问身边的同学或老师,也就是问人。大学后,来到一线城市,各种交通、网络通讯都很发达了,但是自己的习惯还没改变,遇到问题都会习惯性的问身边舍友,比如,这个单词什么意思啊,这个软件怎么设置啊,电脑出现这个问题怎么办啊···一开始舍友还会回答你,或者在人家不忙的时候。时间久了,遇上忙的时候,或者这个问题解释起来不是一两句时候,她就会时候你百度下就会很清晰了。第一次听到她这样说的第一感受就是尴尬,倖倖的转身去找,被拒绝了嘛,人的正常情绪反应,但当自己百度搜索时候发现真的有好多办法,慢慢的,我就学会了借助网络等工具,实在搞不懂的再问他人。
慢慢养成这个习惯,整整四年,发现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不知不觉积攒了很多知识技能,原来遇到问题如果身边人不能及时回答,或者回答不了,很可能就不了了之了(可能当下也确实并未那么重要),有了网络工具等,有问题直接搜索,很快就会得到答案。这种改变不是一时不会看的出来有啥差别,但是时间久了就真的会发现带来的益处受用终身。
能自己搞定的不要麻烦人,搞不定的再去问,而且争取用简练的话把问题描述清楚,降低沟通成本。
比如,同样是一本书《离开的肖纳》(随便编的书名):
A同学在群里问:“书中关于男主在离开家乡后好几年不回家等情节安排不是很懂,感觉男主又不孝,但后面又觉得很孝顺,大家怎么看待这样的安排呢?”
B同学就会问“离开的肖纳讲什么的啊?”
你会想回答哪个人的问题呢?显然A同学就是经过思考后想和大家讨论交流,你回答后你和她之间还会有互动等,而B同学就是张口就问,很可能也没那么渴望知道,就是无聊或者一时好奇随口问问,人家只是随口一问,你却认真回答,很可能就换回一句“哦”或者“不感兴趣”,然后就没了。所以干嘛浪费自己的时间在B这类问题上呢?
群聊不等于无效聊天,有价值有意义的聊天应该是有沟通有交流有碰撞的沟通。别那么不把自己时间当回事,回答些无聊问题。
开头讲到自己有20几个群,但是都是设置问消息免打扰,碎片时间或者固定时间就拿出来看下,有内容的就保留下互动下,如果一堆无聊内容,比如开头说的寒暄啊一大推表情之类的等自己就会一键清除聊天记录,省的占用内存,看着堵心。
虽然自己说不回答无意义问题,但是遇上真的想要答案的小伙伴还会简单回答下,并告诉她哪里可以更快获得更全面的答案,如果她听了去找了说明她真的需要。
如果你珍惜自己的时间,用心回答交流有内容的聊天,不仅会带来思维的碰撞,受到启发,还会吸引和你一样有共同兴趣、爱动脑子学习的人,借用有人曾说过的一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所以,请不要再浪费你的时间在无效群聊上了,因为这并不能给你带来有效交流、思维碰撞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