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王小波
(一)最初的离别与相见
正值开学季,校园里挂上了各种欢迎新生的红色横幅,图书馆前的广场放了一整天的流行音乐,还有早中晚都要挤满了的食堂,宿舍门口排成排的的私家车,各个时刻出门到处都会遇到很多新面孔。
没有一件事不在提醒我:我真的大四了。
这几天和同学聊天谈到了当年我们来报到时的情景,其实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第一次来时遇见了谁,而是后来听妈妈转述我第一天军训的早上,她和爸爸要离开的时候……
妈妈说,那天早上她和爸爸起得很早,空着肚子,特意来宿舍看看我,想一起吃个饭,之后再走。
那时并不知道他们的打算,跟同学从宿舍出来往食堂走时,看到他俩还高兴地说,你们走吧,我要和同学去吃饭了。
可想而知,我妈当时的心境。
据说,和爸爸上车以后,她眼圈都红了。
爸爸安慰她,没事,放假的时候就回家了。
相反,阿音的爸妈当年走得时候风风火火,当天送她到寝室以后,想着必须要在天黑之前赶回去,还能在回家后吃个晚饭,所以没呆多久就回去了。
后来,只留阿音一个人拿着扫帚,在寝室里望眼欲穿……
第一天到寝室时,对寝的阿音跑到我的面前,高兴又害羞地说出自己的名字。我跑到隔壁寝,努力地向小夏示好。
我们都在用力地融入新的环境,用力地结交新的朋友。
(二)成长是一个过程
如果你上食堂吃饭,有四个女生挤在一起吃的,八成都是大一新生。
为什么?
寝室里的分分合合是说不清的,就像三国的开篇,一上来就写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各中的关系恐怕连当事人都说不清。
我的寝室是混寝,大一的时候有两个大三的学姐,我和另一个同届的室友在我们大二的时候送走了第一批学姐,又迎来了两个大三的学姐。
大三的时候送走了第二批学姐,现在又迎来两个大一的学妹。明年终于不用再送别人,而是等着别人来送我了。
总觉得我的室友肯定比任何一个人都多,从一开始不停地叫着别人姐姐,到现在学妹看到我叫着学姐。
其实当学姐很忐忑的,也想在学妹们面前有一个好的形象。不求她们将来在我毕业时去送我,只求偶尔想起我时不讨厌我就好。
三年了,遇到过很多人很多事,总觉得套路太深没什么用,多一些坦荡才更真实。
从大一开始每天做着加法,不断地累积经验教训,而大四以后应该学着做减法,学会谦卑放低姿态,归一到归零。
还记得今年六月时班里觉得大四以后应该总会聚少离多,所以就赶着大三要收管时聚上一回。
聚会的时候大家都有点微醺,有人点起了烟,像是在烘托气氛一样,都晚上十点多了,还排成排坐在空场的小台阶上,聊了很久很久。
那些有的没的,似乎都想袒露出来,都想用力地忘掉三年里的不愉快,用力地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踏上返校的列车,几个小时就到站了。
我拉着行李箱,穿过一排排的宿舍楼,穿过老体育场,穿过逆行的人群。
到了再熟悉不过的门口,打开寝室的门,屋子里什么都没变,可是我们都变了。
有些一起同行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那些一起说过的话,走过的路,也不知还有几个人会记得。
可是身边总有那么几个不变的人,不论你变成什么样子,只要那份初心还在,只要彼此的情谊还在,他们会守在你的身边,见证你的喜怒哀乐,见证彼此的成长。
踏上这趟通往毕业的列车,我们四处张望,有些紧张,偶尔也会恐慌。害怕未来的路会一个人走,害怕朝夕相处的伙伴总会离我们而去。
即使走惯一个人的夜路,吃惯一个人的饭,习惯一个人的生活,我们依旧会渴望陪伴。
列车总会驶向分岔口,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等等的选择会逼着我们说着再见,也不知是否能真的再见。
从最初的相遇,我们认识了很多人,成长中,我们互相选择了彼此,分别时,我们告别所有人,踏上独行的路。
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
考研是什么滋味?
就好像你深夜独自一人踟蹰在路上,你想起的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
我想其他的路也是这样,孤单和路长并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丢掉以往的事,对未来充满期待与渴望,才会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大四不是每天哀哀戚戚地说着要分别我很难过,而是努力地找到自己喜欢的路,努力地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当我们学会做自己时,分别的那天才会不留遗憾地说声:同志们,再见了!
祝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