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不管教的勇气》,很多感触。
很多细节,做家长的可以学习。我常常感叹,现在做家长很幸福,有那么多书那么多渠道可以学习。
昨天我和一位孩子中考的妈妈聊天,她说,哪能不管孩子学习?大撒把都让他自己来,不可能的。
不管教,确实需要勇气。
分享一个读书心得吧。
书中说: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那他可能就会老老实实地按照父母的话去做。但其实这种情况下,孩子自己是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的。如果父母不停地唠叨的话,孩子原本打算去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可能大大减弱。
我小时候书呆子,只知道看书写作业,是家长往外轰的孩子。
除了学习,我自己也会时不时计划着做点额外家务,想给家长惊喜,比如擦玻璃什么的。
但好多次我正要去做,巧了,家长抢先用命令的口气要求我去做,这个时候我就好失望,好泄气。
十有八九当时表情还不愿意,实际上,不是我不愿意去做这个事,而是家长把我兴冲冲表现自己的积极性打击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小细节,妈妈怕是一辈子都不知道。
不光是孩子,成人也有这样的心理。多年前,妈妈生病,我租我家楼上的房子让爸妈搬过来好照顾。当时没有微信,房租还是现金支付。
我提前了好几天准备好,想着提前一天联系房东交下一期的房租,但房东提前了三天联系我催要,我当时就有点被打击。
因为那次是签合同以后第一次季交,我很理解房东的心情。后来经过几次,每次都是我提前一天联系房东,房东自然就踏实了。
尽管如此,那特别想给房东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却没留成的失落感觉,现在还记得。
自己作为被打击的,感受挺深。想了想,自己是不是也打击过别人,不知道,一定有,而且自己还浑然不知。
这个心理,我从来没表述过,看这本书之前甚至没形成过想法,我想被我打击的人们,ta们一定和我一样,只会不舒服不高兴,但想不出为什么。
是的,孩子们本来要去做的事,是自发的自愿的,是有钱难买的“我愿意”做的我的事。
但这件事,从家长的嘴里说出来,你该写作业了你该看书了你去把垃圾倒了,就是别人要求的别人的事了。
去做一件我的事,得10分,加之自己主动10分,共20分;
同样一件但是别人的事,8分,没有我愿意的10分,可能因为表情勉勉强强的,被家长误会成不愿意干,那8分只剩下5分,甚至更少。再挨说挨打再哭,估计是负数了。
有个关键点:谁也不是肚子里蛔虫,我爸妈当年怎么可能知道我自己其实已经计划要做啥家务了?我的房东怎么知道我提前了好几天准备好房租了呢?
所以,不管教,一定不是点的事,是面的事,不是单项,而是系统的概念。
当家长,敢不管教,一定有前提,0-6岁将孩子灵命一点一点用心喂养大的父母,才有可能管住自己的嘴,让孩子自由地发挥,换句话说,这样的父母,才有不管教的勇气。
管孩子和生活,说难挺难,明白了道理,说容易挺容易。
继续学习!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