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序(一)

     谈起诗歌,我想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中不知觉间便完成了自己的生命的成长。

        小时候,有谁没有跟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虽不知何为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和夫子一起被着“春眠不觉晓”?背书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了或失恋了,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

        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微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微开阔一些呢?

     

      新人新书,希望大家能喜欢,希望大家能够向周边的朋友推荐一下。谢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朱先生用西方诗论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歌的起源,诗歌...
    刘小麦同学阅读 356评论 1 2
  • 序(五) 让我们在回味一下汉代的那句“诗者,天地之心”。培育我们的“诗心”,需要从意象开始,意象是传递诗情、...
    好鬼阅读 423评论 0 1
  • 昨天上午在家收拾收桌,忽然一阵头晕目眩,下午老老实实在家休养生休,不用电脑,兰同学说不许我低头看书,不许我用电脑,...
    刘小麦同学阅读 1,192评论 0 1
  • 诗歌起源于民俗歌谣,所以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大半来自民俗歌谣。朱先生从最纯朴的歌谣出发,分析诗歌中的”谐“和”隐“,算...
    刘小麦同学阅读 752评论 0 1
  • 还记得以前上小学的时候特别迷阳光姐姐伍美珍的小说,买的差不多可以装满我那小小的书柜,觉得她写的故事很贴近自己的生活...
    来治猩猩的你hhh阅读 54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