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滴打车排队的案例
打车出行行业有两个明显的特征:早晚高峰明显,供需变化迅速。高峰时期,集中爆发需求,造成供不应求,这时候如何分配需求就是一个问题。早期采用动态加价,价高者得,这个是自由市场的通过价格来调控供需的手段,但这个机制会造成大量用户抱怨,违背公平原则,于是需要提出新的分配方案。
用户需求的本质是:如何能够快速打到车。更准确的说法是,用户的预期是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如何能够快速打到车。可以拆解为3个问题:
1. 用户对打车时间的预期是什么样的?(用户认知)
2. 用户的预期正确与否?(是否存在认知偏差)
3. 预期时间内是否能够更快打到车?(超越预期)
前两个的本质是是否可以调整用户的预期,后者的本质是能否通过供给调节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第三点因为涉及整体供给结构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平峰与高峰司机数量平衡,以及道路拥挤等问题,短期无法解决。因此重点是通过调整用户预期来解决问题。
先看人们通常接受的解决方案。在线下供不应求的场景下,用户通常接受的解决方案是排队,排队基于先到先得的分配原理。例如苹果的线下抢购排队、银行的排队办理、餐馆的排队等等,而通用的解决方案是排队叫号-用户先表达需求,然后根据顺序叫号,这样可以给明确的预期,前面还有多少人,还要等多久。
而打车时需求表达已经完成,所以是分配时采用先到先得的机制,表达上类似叫号一样,告知用户前面有多少人,预计还有多久。这样通过排队叫号的机制,调整了用户预期,让用户愿意等更长时间。
这样解决了用户预期与分配机制问题,但也将真正紧急的需求压制了,例如紧急去医院等场景无法优先满足。而这个真正紧急的场景又可以拆解为:1. 如何定义紧急场景。2.如何表达紧急场景。
用户场景过于复杂,平台无法进行定义,只能用户自己来表达。但用户若只是提出,不花费成本的话,人人都会表达自己紧急,则表达和都不表达没有区别,因此需要用户花费成本将紧急场景区分出来。
那用什么作为表达成本,可以是直接的费用成本和非费用成本。如果是费用成本,其实和动态定价没有区别,所以选择非费用成本。
那么市场上有没有非费用成本的方案,让用户享受特权的呢。看下线下什么场景会让用户有优先权,解决方案都是VIP会员,例如机场VIP,剧场包厢等服务,会员可以享受免排队的特权。所以最终解决方案是通过会员来让用户享受特权。但会员成本太高,有些用户可能不愿意,于是又开发了积分兑换紧急次数的方案,方便普通用户偶尔的紧急需求。
二、拼车价值分配的权衡
拼车是对打车资源的颗粒度进一步细分,与钟点房有一定相似度,但运营模式差别巨大。拼车的三方角色中,用户期望的是低价,司机期望的是更高的收益,平台期望的是拉新与单位运力效率最大化。
但这里面涉及到很多问题,例如如何给用户定价,如何给司机定价,如何抽佣,拼成收益如何分配,拼不成风险谁来承担,这个涉及到多方角色权衡。这个需要平衡多方角色诉求,寻求价值最大化,滴滴迭代了三版。
第一种,供大于求,起步阶段缺乘客,因此收益向乘客倾斜。
对司机和乘客都采用一口价方式,拼不成的风险由司机来承担,平台也会调低拼车抽佣。由于司机费用=里程费+时长费。而时长费=计费时薪*计费时长占比,因此通过降低计费时薪,同时提升时长费用占比完成。
第二种,供小于求,有乘客却司机,策略倾向于补贴司机。
第二版迭代,由于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司机开始供不应求,为了平衡此阶段的供需关系,开始调整规则,将策略开始倾向于司机端,主要表现是司机计价模式不再是一口价,而是采用快车的计费模式,基于司机运营成本来来做计费规则,对司机来说始终提供的是快车服务。同时拼不成的损失由平台来承担,拼成的收益由平台和用户获得。
第三版迭代。第二种方案的问题是,一口价模式可以享受快车的服务,导致用户的拼成意愿较低,而且用户不用承担成本,而且司机觉得拼成之后要付出额外的沟通成本,司机不愿意接拼车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再次基础上又做了一版迭代,拼不成的风险由用户承担(即拼不成就是快车模式),司机端拼车不成功就是快车服务,拼车成功的话,通过提升共程里程费用来作为计价规则,来补偿司机的额外成本。
拼成的共乘里程费用=共乘里程*里程费用*共乘倍率,具体的规则如下,S1、S2、S3、S4、S5是司机完整的行驶里程,这一部分可以获得对应的里程费。S2和S4是两单共乘里程段,可以获得额外的两单共乘里程费。S3是三单共乘里程段,可以获得额外的三单共乘里程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