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推文赏 | 给岁月以文明,赋坚韧于人性

不知不觉中,我买了简书会员,成了影评专题编辑,开启了日更生涯。

我和自己约定,每天至少对一篇文章进行深度评论,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自己即时写作的能力,不断探索认知的边界,另一方面也令评论不再廉价,让孤独无处藏身。

从今天起,我将不定期和大家分享一些精选评论,其中伯乐推文占了大半,另外也可能有一些少人问津却令我有所触动的文章。

希望走心的文字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

精选评论大部分是对于所选文章主题的二次创作,勾勒出哈姆雷特的另一幅面貌,换个视角重新审视一篇好文章。


今日推文赏:

【精选推文】:从《钢琴家》的视角还原那段历史

【推文作者】:阿开小屋

【评论者】:梦也馆长


作者从纪录片的视角,剖析了灾难面前的人性,最终落脚于“人们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才能分辨是非,识别善恶”。二战时面红耳赤、慷慨激昂的阿道夫,恐怕是当时在德国最有力的文化模因散播者,只可惜他散播的并非真理与美德,而是仇恨与歧视。在军国主义的文化洗脑面前,坚守自己的文化体系,而非沦为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实属不易。

这篇文章也将我拉回到高中的课堂,回忆起初看《钢琴师》的感动与震撼,回忆起肖邦的《第一叙事曲》。

犹记得在高中的音乐鉴赏选修课上,任课老师讲到肖邦,讲到那首令我至今难忘的《第一叙事曲》,屏幕上放映的正是这部电影。

冰天雪地之下的城市废墟里,饥寒交迫的犹太钢琴家,一脸畏惧地看着德国军官。

那一刻,他几乎放弃了生的希望。

谁曾想,他终生热爱的音乐救了他。坐在一架积满尘土的老旧钢琴前,德国军官让他随便弹点什么。

他本可以投其所好,巴赫、贝多芬、舒曼、瓦格纳,有太多天赋异禀的德国音乐家的作品可供挑选,让他在这艰难岁月里提高一点点生存的几率。

但他最终,选择了家乡的作曲家,钢琴诗人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他搓了搓冻僵的双手,在空荡荡的废墟里留下有力而笃定的最强音。

随着琴声由抒情走向悲壮的史诗,时间仿佛放缓了脚步,静得可以听到窗外的雪落地的沙沙声。

钢琴家忧郁深邃的坚定眼神、熠熠生辉的音乐才华和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打动了呆立在钢琴旁的德国军官。

在文明几近崩塌的二战地狱,音乐和人性的光辉带我们重返人间。

给岁月以文明,赋坚韧于人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