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在他28岁的时候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他为此提出了工作纲领,并从而预约了他的活动的整个性质,可以说为了这个目标至死不渝。
有人质疑,柳比歇夫给自己的生活定了框框,困住了自己的手脚,戴上了笼头,错过了其他的机会,人生该多无趣啊!
然而事实上柳比歇夫的命运并非如此。他一生始终忠于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且在旁人眼里,他的生活目标明确,也是令人羡慕的。
曾经看过一则鸡汤文说: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错误的坚持和轻易的放弃。柳比歇夫的坚持令人敬佩,但这种坚持帮助他在生物学研究的路上充满力量,生物的自然分类法是他的梦想,他的性格和兴趣也是科研,坚持适合自己的事情,注重点滴的积累,才创造了有价值的人生。
相反,如果脱离对自身的认识,盲目的从众确立所谓的目标,大多是不靠谱的。小时候,老师常常会问: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当时我们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回答得很高大上:科学家、社会主义接班人、航天员....但长大后真正实现的人少之又少。可见,确立目标之前首先得了解目标的意义和自己的能力。王健林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说:一个亿。我们也可以定,区别在于人家跳一跳可以够着,而普通人只不过当作流行语说说罢了。
如今浮躁之气蔓延,很少人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一辈子的,无论你有一个目标还是多个目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追逐目标过程中,你内心的充盈与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