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人感怀初恋,暗自伤神地说:“以后喜欢的每一个人,都有初恋的影子”。
若把文学喻为初恋,我对此深信不疑。
接触的第一本散文集是林清玄先生的《鸳鸯香炉》。当时在农村,好不容易和别人借来这么一本书,格外珍惜地阅读每一页。也许是“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缘故,在一篇一篇的翻阅过程中,我渐渐地被林先生清新隽永的语言和淡雅的禅意所吸引。
很多年以后,我发现自己喜欢的作家,无论是朱自清、杨绛、季羡林还是摩西奶奶,他们的作品大都是语言生动朴实又清新脱俗,最重要的是充满感情。
因此,我恍然醒悟,原来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就是我对文学的最初情怀啊!
二
年少的我,在东北某处偏僻的农村,阅读台湾作家林清玄怀念生活清贫的年少岁月,竟莫名地生出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最让我感动的是林先生写的“冰糖芋泥”一篇,讲母亲如何费劲心思,试图用简单贫乏的食物为孩子们设计新的花样。他在文章中写道:
最不能忘记的是我们在冬夜里吃冰糖芋泥的经验,母亲把煮熟的芋头捣烂,和着冰糖同熬,熬成几近晶蓝的颜色,放在大灶上。我们做完功课,给检查过以后,可以自己到灶上舀一碗热腾腾的芋泥,围在灶边吃。每当知道母亲做了冰糖芋泥,我们一回家便赶着做功课,期待着灶上的一碗点心。
冰糖芋泥只能慢慢地品尝,就是在最冷的冬夜,它也每一口都是滚烫的。我们一大群兄弟姊妹站立着围在灶边,细细享受母亲精制的芋泥,嬉嬉闹闹,吃完后才满足地回房就寝。
我喜欢林先生没有过多修饰的句子,我也喜欢林先生的用词,如“冬夜,母亲,大灶上,滚烫,热腾腾”等,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寒冷的冬夜母亲在灶边为孩子们熬制冰糖芋泥的画面。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农村人的主食是粘豆包,主菜不是大白菜就是酸菜。母亲怕我们姐弟俩吃腻烦,便把秋天的土豆小心翼翼藏到炕洞里,好在冬天的时候拿出来改善伙食。偶尔放学回家,看到桌上摆的是白菜炒土豆片而不是炖酸菜,那种惊喜不亚于吃了顿肉馅儿饺子。
三
回到《鸳鸯香炉》这本书,最先被此书吸引的是它封面上的这段话:
比翼鸟飞久了,总会往不同的方向飞,连理枝老了,也只好在枝桠上无聊的对答。鸳鸯香炉不同,因为有火,它们不老。
当时还小,甚至不懂“比翼鸟,连理枝”为何物,只觉忧伤、优美。
尤其是冬天,一缕直直飘上的烟,不仅是香,甚至也是温暖的象征。有时候一家人不说什么,夜里围坐在香炉前面,情感好像交融在炉中,并且烧出一股淡淡的香气了。它比神案上插香的炉子让我更深切感受到一种无名的温暖。
林先生笔下的一家人在冬天围炉而坐,那氤氲的烟,轻轻柔柔,彷佛情感的升华。没有夸张的辞藻,这种淡淡的笔触,对我有种无法抗拒的撼动力。
其实这篇《鸳鸯香炉》,看名字就能猜到肯定会写夫妻关系。
我这个人对明星的八卦感兴趣,对文人的感情生活并不感冒,因为这会严重影响我对作品的判断。
然而先进的互联网终究还是让我对林先生的感情生活略有了解。得知先生曾经有过一段受伤的初恋,甚至因此眉毛和头发都掉光了。然后,又经历了一段“现实”的婚姻,两人美没有精神上的沟通,据说妻子曾在除夕夜出去,他和儿子只能无奈地吃泡面。
他写道:“鸳鸯香炉的腹部相通是一道伤口,夫妻的伤口几乎只有一种药,这药就是温柔,“怨”也温柔,“央”也温柔”。
他在第一段婚姻里没有找到这种温柔,好在遇到了第二任妻子,也是他的灵魂伴侣。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心心相印,被他称之为“爱情”。
就像坐在一个黑忽忽的房子里,第一盏点着的灯最明亮,最能感受明与暗的分野,后来即使有再多的灯,总不如第一盏那样,让我们长记不熄。
四
就像是追星一样,看了他的歌或是电影,总觉得不够,还想知道他在生活中是什么样子。
一天,我在搜索栏上怀着激动的心情输入“林清玄”三个字,想要看看崇拜了这么多年的作家长什么样。
在此之前,我认为林先生文笔这么流畅,语言如此优美,哲理如此丰富,一定是位翩翩君子,褭褭青衫,淡泊宁静的样子。
谁知网页上弹出的图片令我惊愕,我心中的儒雅君子竟是一个秃头,散发,牙齿不齐的中年男人。唉,据说许多登门拜访林清玄的年轻女孩见了他本人,都伤心失望地离开。
不得不承认,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文字在我心中打了折扣。
然而,终归是成年人了嘛,我并没有忘记,最初打动我的就是那些文字,字里行间的温情和禅意啊!
很快,内心的纠结和落空感渐渐消逝,我依然会在闲暇时读他的新书。
记得他的母亲每每写信都有固定的格式,信末写着:天寒露重,望君保重。短短的八个字:简单,而有丰沛的爱。平常,而有深刻的心。
五
我一直认为文字和内心是划等号的。
先生曾说:“一颗纯净的心,才是这个时代的最稀缺品”,“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2019年1月23日,打开微博,一行刺眼的文字映入眼帘,“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享年65岁。”
因为太忙,很久没有关注林先生,谁知毫无征兆,再一次看到竟然是他过世的消息。内心十分悲伤,彷佛精神世界里某一根支柱倒塌了。
然而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林清玄曾经说过:我们会害怕生死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还有世界,未来还有人生。
显然,林清玄先生并不贪恋净土世界的安逸,他是看淡生死的贤者。愿他在另一方琉璃净土继续传播至善至美的人间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