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大师沈从文与妻子张兆和的爱情故事,如他的作品一样为人津津乐道,尤其是沈从文在追求张兆和期间写的一封封饱含深情、文笔优美的情书,如同诗一样字字美丽动人。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段著名的情话就出自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一封信里。
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农村,靠着早年祖父留下的一点家业,一家十几口人勉强糊口,他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从小靠着母亲在家教他们兄妹们读书习字,六岁时进入私塾读书,后来又读了新式小学。
14岁那年他参军入伍,开始了在西南一带浪迹的几年军营生活。直到后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也因此得到了在吴淞中国公学教书的机会,而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赫赫有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老三张兆和,并不可自拔地爱上了这位美丽的女学生。
比起从湘西乡下走出来的穷小子沈从文,张兆和是当时名副其实的白富美,她的曾祖父是两广总督,她与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四人才貌双全,堪比“宋氏三姐妹”,叶圣陶曾经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他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1929年,27岁的沈从文遇到了19岁的张兆和,一见钟情的他开始了猛烈的追求,不顾张兆和身边众多的追求者,也不顾自己被张氏姐妹笑称作“懒蛤蟆十三号”,他一封又一封地写信给张兆和。
不堪其扰的张兆和找到校长胡适,希望他能够让沈从文停止对她的单相思,爱才的胡适没有阻止沈从文,甚至告诉张兆和“他非常顽固地爱你”,“我可以去找你父亲说媒”。
就这样,沈从文终于在四年后打动了张兆和,两人结为夫妻。婚后的两人也曾有过一段时间的甜蜜,但是却没有像童话故事里一样从此幸福地过下去。
两人在性格和爱好方面有很大差异,一个喜欢昆曲,一个喜欢傩戏;沈从文爱好文学,骨子里充满了浪漫,这从他的作品《边城》、《长河》等小说里所塑造的人物可见一斑,但张兆和却相对是一个理性而务实的人。
据称,张兆和对沈从文是不欣赏的,她不喜欢他的文章,挑剔他信中的错别字,有时甚至忍不住去修改他文中的语法。
进入新时代之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沈从文却很不适应,他的作品不再被人们所接受,就连他的人也不被自己的家人所理解。
张兆和和两个儿子随同众人高兴地迎接和享受着社会的变化,她甚至当上了《人民文学》的编辑,之后对于沈从文的苦闷更加不能理解和接受,甚至在他得了抑郁症住进精神病院时,儿子说这就是思想问题。
沈从文只能埋头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且过了一段与家人分居的日子,有一次孤独和压力大到去自杀。
而直到沈从文去世,张兆和在整理了他的书稿后说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她最后是否真的理解了沈从文,我们不得而知,但当年沈从文与她相隔咫尺却分居两室,白天就着前晚从张兆和那里拿过来的饭菜一个人吞咽着,埋头于文物研究时;当沈从文不惜背上渣男的骂名爱上高青子时,我们知道这个用几千封唯美的情书换来了自己想要的爱情的男人,其实是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