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一种人格的缺陷。它往往是自己在潜意识里过多的否定或者贬低自己,从而抬高别人。
生活中学习中,自卑的孩子更是敏感。他们在意外界(主要是父母、老师)的任何一个评价或者眼神儿举动。他们长期的把自己裹实起来,对人对事对物都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那么,长期生活在自卑的阴影里,他们的心灵必定会发生变化。久而久之,他们便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经受不了外界点点的风吹雨打。
专家说:经常数落孩子是形成孩子自卑的温床。的确是这样,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儿说:“俺孩儿的脑子笨,啥都学不会……”或者是,经常拿邻家孩子作参照物,经常的比对让孩子始终生活在别人的笼罩下。取得些成绩,那是理所当然,反之更甚。很多家长只重视结果忽略过程。他们无视孩子的努力,只是去关注最后的果实是否是自己所期望的。就这样喋喋不休的话语反复吹打,若诸如此类的话经常飘荡在孩子的耳畔,孩子慢慢的被锁定在这样的区域内,他们犹如被锁起来的小象,慢慢的失去了“挣扎”的本能,便也慢慢的“戴上”了这顶帽子。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自卑往往伴随着懈怠。”
自卑的孩子一旦被重新下了定义。他们渐渐的失去了“生活、学习”的希望,因为,他们肯定自我的能力是非常弱的,他们不会相信有一天自己会变得优秀。所以,他们不会有内驱力促使自己向前。纵使他们有些许进步也被视为理所应当的,或者是忽略不计。慢慢的内心的惰性占据主位,失去了所有参战的勇气。
心理研究认为,孩子从三岁开始,自我意识的发展就从生理层面进入社会层面,他们开始从外貌、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认识和评价自己。这个过程是我们作为教育人必须注意的问题。因此,从最初就应该让孩子学会照镜子,学会认清自己,会给自己一个“高调”的评价。注重积极向上的观念引领,注重斗志的形成。千万不能让孩子生活在“哈哈镜”里面,那样会使孩子形成不切合实际的自我认识。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正确的自我认识能力。
看着那几个孩子“老实”的模样,真的令人心痛不已。但愿我们家长都能从不同角度的镜子里见证到孩子的成长,这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