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真相:我们活在自己的“映像世界”里


请你朝窗外看,眼前是否出现了花红柳绿,车水马龙的景象?

那么,你能确定你看到的就是它们本来的样子吗?

B难道不是吗?

A那么,我在问你,同样的东西,为什么你看到的是红色,而能的一位色盲朋友看到的却是灰色或黄色呢?

B你是不是想说,我们是看到的不是事物真实的面貌?那又是什么呢?

A没错。我们看到的确实不是事物的真实面貌,而是事物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映像”。就像大脑给万物拍了一张“专属照片”,而我们一辈子都活在由这些照片构成的“映像世界”里。

B为什么映像世界不是真实世界呢?

A因为大脑这台相机的镜头上刻满了你的经历、情绪、偏见、期许等等。透过这个特殊的镜头所拍的照片,都经过了镜头的过滤,决定了那些信息被放大,那些信息被忽略,那些信息被扭曲,所以,映像世界是由每个人独有的映像所构成的。

B理解起来有点难,能举个简单例子吗?

A比如,听同一首歌呢,你沉浸在旋律里,大脑告诉你:“这很治愈、很放松”。

而旁边正在赶时间的人,却觉得歌声吵闹,大脑给他的是“烦躁、碍事”的信号。

你看,同样的声音,在不同人的脑海里,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体验。

B这是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大脑构建的“映像世界”里,从未真正接触过所谓的“真实世界”;且没有两个人的映像世界是相同的。

A确实是这样。

B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他人眼中的映像世界呢?

A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一下,

当两个人在争论“这西瓜红色还是黄色”,或者“这首歌很吵还是很治愈”时,我们是在争论真相,还是在比较彼此脑中不同的“照片”?

B可能是在比较彼此头脑中的“照片”吧。

A理解了这一点,你也应该知道如何真正理解他人,读懂这个世界了。

B是的,别人眼中的世界,和我是不一样的,所以,

· 在争吵时停下来想:“是不是我的‘镜片’脏了?”

· 在评判前轻声问:“有没有可能,我只是没站在他的光线下?”

1. 摘下“自我之镜”

偶尔试着跳出自己的视角:“如果是他,会怎么解释这件事?”

2. 擦一擦“认知镜片”

读书、交流、行走——不断校准你理解世界的方式。

3. 接纳“多元真实”

不再执着于“谁对谁错”,而是理解“为何你我看法不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