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里似乎都有“偏大向小,怀抱是好”的那种论断。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谈起自己的孩子时,都会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仔细品味,其实没有多么的不同,只不过每个孩子脾气性格的迥异,有父母喜欢的,也有某些方面父母不能容忍的。随着年龄增长,行事作为,脾气性格的不同,父母也有不同的感受,定论也就不同。
姐妹仨,除了弟弟,她俩一直都说妈偏心,待我最亲,说我挨骂最少,挨打最少。
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小时候我是最被不待见的那个。因为是第二个女儿,被爷爷奶奶嫌弃,差点被送了人。父母虽也嫌弃是女儿,倒也是养大了我。先有姐姐,后有小一岁的弟弟,我就更是多余了,我常常是排在第三位的,吃喝是从未被在意过的那个。
从小就知道被嫌弃是女孩,所以从来不顶嘴,从来不反抗,给啥吃啥,让干啥就干啥。宁愿吃苦多干活,也不想被骂,被打。
我跟姐相差一岁,同是三月生日,父母只记得她,从未记过我的生日。每次都是给她做好吃时,才想起来我的生日,只是都过了。他们不在意,我也常常忘记,可见我有多么的不被重视。但我知道,养育我们四个,他们很辛苦,为了吃饱穿暖,已经很不容易了。
出了校门后,大姐、小妹她们都离家学技艺、上学,只有我干着民师的工作,闲暇时陪着父母在家面朝黄土背朝天。父母的心思就是为弟弟成家立业,创造一切他们认为最好的。
每年的春种秋收,跟着他们上地里干活,平日里帮忙做家务,我是陪在父母身边最久的那个。在学校,工资不高,发了钱都给家里买了油盐酱醋。干了七八年,我没给自己攒下一点私房钱。
九十年代初,种大棚菜的那些年,父亲天天都在地里忙碌,有时候深更半夜都还在浇地。我那个时候是住在学校里的,怕父亲饿着,买了整箱的方便面,火腿肠,自己不舍得吃,天天深夜十一二点,烧点开水,给父亲泡好,打着手电给送到地里,让他吃着,我帮忙浇地。尽管那个时候我每月才八十多块钱,但我想为他们做我愿意做的。
我想,是因为我没有私心的对家里,才让父母对我越来越倚重的,他们才会遇到任何事都会找我商量。
我的远嫁他们不愿意,也特别不高兴,所以,结婚时我几乎没有得到多少美好的祝福。
姐姐是家里的老大,小时候是受爷爷奶奶疼爱的,还有那个宝贝弟弟,都是他们的心头肉。我跟妹妹是最不受他们喜欢的,因为是女孩,早晚都是要嫁出去的。
父母亲是因为我的勤快,还有为他们着想的心意,才对我越来越亲的。
年龄大了,他们对我的偏爱,我也无可奈何。
婚后,每次回家,父母都是给我备好了馍啊、菜啊,再做些我喜欢吃的,总是把后备箱装的满满的,不拿的话,他们会生气。有时候,母亲还常常让顺路的长途车给我捎吃的,端午节捎粽子,秋天捎板栗。我告诉她不要,她总是放到人家车上了才通知我去车站取。
这次回家帮忙干活的,母亲在我去地里的时候,让邻居帮忙给蒸了一锅馒头,说买的馒头不好吃。临走,又这搜寻搜寻,那儿看看,有我能带走的,比如白蒿,比如蒲公英,非让带。我说坐车不方便,不拿,她就生气了,就骂我,我只得提着大包小包的。
母亲不识字,也不关心那么多。她不知道,有时候她给我捎的东西,我付运费比她捎的东西都贵,拿回来有时候也都糟蹋了。可我又不能说,怕伤她的心,只能随她高兴吧!
天下所有的父母,大概都是这个样子的吧!
父亲的离世,让我们姐妹伤心不已,庆幸母亲身体恢复的还不错,我们还能够回家看看,尽尽孝心。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珍惜父母的有生之年吧!
烧饼里藏着妈妈的爱,馒头里有妈妈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