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花15k/月请人读书,从几百人里挑出了几个棒呆了的家伙。
我听了很多人的声音,为啥?选主播呗,其中有一个还是来自国内顶尖广播电台的播音员。
我还花8500/月租了一个办公的地方,环境非常棒,我要把它“武装”成一个图书馆。
我想干啥?我想每天早上带大家读书。
猫叔花大力带我们每天早上读书,我们也想不愧他的付出,所以有了晨读感悟。
简书是个很好的平台,我开始把晨读感悟记在简书上。
但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严重问题:猫叔的晨读已经是书本知识的有效浓缩,而我的晨读感悟只是在猫叔已构好的框架上多添一些装饰而已。
特别是在上周写征文时,发现若按照以前的方法,有可能文章写不完,晨读也只是敷衍了事。所以,我暂时停下了写感悟(这很糟糕)。
写完征文以后,我仔细研究波力群友的思维导图和檀子对晨读笔记的分享,初步摸索出自己的方法,希望对大家也有帮助。
第一步的内容框架是对晨读的梳理。
有人会有疑问,猫叔的文章结构够清晰了,为什么还要梳理?
这就要提到檀子分享的一种方法:5分钟间隔。
读完晨读后不是马上记笔记,而是要等5分钟后再写。不仅帮助消化,还有助于加强记忆。
比如,今天早上的晨读
简洁的更容易记忆。
联想,就是想想看有没有其他书本上、影视中或者身边的例子能被这个知识点解释。
比如:
我们要努力改变的是自己对事物的信念、看法和期待,而不是去改变别人、改变环境。
我便想到了一句话:看着不顺眼。
我解释为,事物本身无好坏,“看”是主观臆断。
接着我又想到,双面性,政治课,片面与全面的看问题,和文后面提到的警惕概念化。
然后就想到了影视剧里面对“枪”看法的情节,枪本身无对错,看持枪的人是想杀人还是救人……
再比如:
千万不要把过于专业化和复杂化当做你优越感的来源,制造门槛只能导致自己的孤立,而真正的大师级做法,是把一个复杂的概念讲得通俗易懂,简单来讲,就是四个字“会说人话”。
“会说人话”让我想到了朋友的故事。
某天朋友和我说:“我胃里的胃酶失业了。”
我愣了半天,说:“你说人话!”
他说:“我饿了。”
……
让思维发散,然后记录下来。
但是有一点,发散的过程很容易偏离原先的主题。
这个也是需要我慢慢练习。而检验练习结果的方式就是交流与反馈。
当你把你的想到的记下来之后,和朋友多交流交流,进步会更快。
自身——我觉得这个点非常重要。
我们平时会学很多理论知识,但事到临头,不会用。
就如自己熟读恋爱法则,遇见喜欢的人还是抓瞎。
从理论联系到自身,就是要知道自己哪些行为可以得到改进,我应该怎么用它。
比如,
看到同事们在窃窃私语,其中有位同事看了你一眼,你就片面的认为她们在说你坏话。然后你会生气,进而影响工作。这就陷入了概念化中。
如果这时,你想到了情绪概念化,你会告诉自己多想了,然后你依旧去处理工作事务。
探索,就是多问为什么,尝试了解事物背后的原因。
我们前面的晨读中提到过“服从权威效应”,还有檀子提到过的“专家依赖”。
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需要我们不断练习。
就如减肥一样,你不是一下子瘦20斤的,也不是瘦了一斤你就不需要减肥了。
下面是两位群友,干活满满!
檀子
http://www.jianshu.com/p/e8f115d8a00d
还有波力
http://www.jianshu.com/u/8cec72ea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