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重温了《海街日记》,依旧是记忆里的感觉,是枝裕和的电影,情感表达总是很细腻,从很小的,能够真实触碰到的日常开始讲述,电影有很多留白,平淡的叙事节奏里,故事铺延,饱含日本物哀文化的味道。
没有所谓的高潮迭起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只是将故事里的人所经历的事,遇到的问题,一一展示,然后用他们自己的逻辑和处事习惯化解,端看观影的人怎么去看。
电影是一场在平行世界的旅行,看电影的时候会不自觉带入与自己有关的画面或情感投射,当年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之后就非常想自己酿青梅酒,后来真的酿了,青梅是网购的,酒也是,也许也是因为没有从青梅的生长参与,又或者说没有借青梅映射旧日的记忆,所以后来也就不酿了,虽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本人并不碰酒,只是想感受酿的过程。
话说回来,很多人会从影片里的人物行为去映射自身经历,然后共情,所以偶尔也会看到一些言论说大姐幸酱明知道第三者给原家庭带来的影响,明明她也是受害者,却成为了别人的第三者,说电影美化了幸的出轨行为。
诚然,电影的关注点没有放在男性身上,就会有人觉得男性又美美隐身,但创作者打造故事,聚焦点并不是死的,伤害客观存在,我们完全可以把目光放在受到伤害的人是如何重新建立起生活的秩序,如何从伤害中脱身,比起痛苦本身,我想,如何走出痛苦更为重要。
幸是受害者也是另一个家庭的加害者这个事实没有错,她接纳玲,其实也是在试图接纳自己;玲在融入三姐妹的生活过程中,因为自责,最开始不愿意说起和父亲的过往,对她来说美好的记忆,可能是香田三姐妹伤害,她们都在自责中反复修复自我,解构曾信赖的世界,怀揣着善意对待生活与每一个相遇的人,于是在旧日的记忆中,生出新的可能。
影片里每个人都会有小小的反差对比,小玲像是三姐妹世界的闯入者,她的身份尴尬,在三姐妹面前有着小小的拘谨,在同龄人面前活泼开朗,但和父亲有关的大人面前,她又像个小大人,只有自己独处时,沉静中带着悲伤,她的复杂是自洽的,她也明白三个姐姐在等她敞开心扉。
那些相处的日常,和过去相连接习惯,吃饭、说话、旧衣、旧酒、旧日的人,光是看她们的日常,就会觉得烦恼也好,顾虑也罢,只是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也正是这些小小的部分,组成了漫长的人生,日常就是生命在延续,故事在发生,新的关系在建立,容纳四姐妹的“女生宿舍”,在往前走,柔软的人们在这里生根发芽。
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特别好,但是也不算坏,平缓而鲜活地流动着,而我也在这样平淡的日常中逐渐领悟,自愈是自我疗愈,打破我,重构我,重新长出新的血肉。
比较有意思的点,电影有很多交叉并行的故事线,关于二姐、三姐,我很喜欢三姐这个角色,虽然电影对三姐的着墨非常少,但是这个角色十分妙,她在四姐妹里是与父亲交集最少的,她的性格率直又细腻,可爱又真诚,在这一场血缘关系带来的变化中,她更像一个看客,站在不远不近的距离,没有过于深刻的被伤害的记忆,也没有与父亲亲密的过往,她接受一切,却也悄悄期望更多地了解孕育她生命的那个人,于是她成为了玲最先分享父亲日常的对象。
她更像是屏幕外的我们,进入了这个故事,与之产生关联,也是这个小小的家里平衡的支点。在这个地方,大家都有自己的故事线,看起来毫无关系,又紧密相连,人和人的往来,总是在不经意间,让情感羁绊越来越深。
三次葬礼,关于和自己和解,和家人和解,和自己和解。第一次,父亲的葬礼,三姐妹接回玲;第二次,准确来说是外婆的祭礼,幸和母亲的和解;第三次,饭店二宫老板的离去,生命是那么悲哀又美好,对呀,死前还能感受到美好的事物,这一生不算白活。
不对,我好像好久没有感受过简单的快乐了!那,明天去散个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