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生时代就被教育要多读书,特别是工作以后,不需要被教育,我们自己就觉得要多读书。那么,我们大多数人读书的方式是什么呢?
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就是拿到一本书,从头读到尾,读了很久,终于读完了,但回想起来,却什么也没记住。有时候,我们还会自欺欺人的套用一句话,就是我们读过的书,终将成为我们的筋骨和血肉。但事实就是很残酷,我们很多书真的就是白读了,时间花费了,但是没有学到任何知识。
为什么呢?这要从大脑工作的原理说起。
认知心理学认为,我们阅读的过程,是「视觉识别文字-进入工作记忆(WM)-对文字进行理解-识别下一段」往返循环。
这个循环时间非常短,大脑来不及将读到的内容存入长时记忆。所以,通读一遍书,我们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点非常少。
大脑的记忆和肌肉练习非常相似,需要不断的重复,才能深入的记忆。大脑对一个东西调用的越多,这段内容越容易存储在大脑皮层的浅层,越容易被再次调用。
大脑喜欢确定的东西,如果漫无目的的读书,用不了多久,大脑就会感到疲倦,也会占据太多的认知资源。假如我们给大脑一个明确的指令,就是要解决某个问题,那么大脑就会专注于解决这个问题,有了确定的东西后,大脑会获得愉悦感,进而激活反馈回路,我们可以继续读下去。
我们的专注能力有限,问题是获得专注的最好办法。这里我们就要拿出《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主题阅读”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观点就是带着问题去阅读,从书中寻找答案,然后再去看看其他书对同一问题的解答是否一致,通过对比,最终获得客观真实的答案。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有几个建议。
1.学会诠释书中内容
何为诠释?通俗的讲就是用自己的话把读到的内容表达出来,而不是照搬原文。这样做的好处是加深了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将作者的观点变成自己的知识。重点关注概念、问题、观点、论证。
2.学会发现问题
读书的开始我们可能没有准备好问题,但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可以借助批判性思维这个工具,比如,问问自己,作者的观点是否客观真实?论据是否充分?
《学会提问》一书中,给出了一份基础问题模板,可供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参考: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推理过程中有无谬误?
6、证据的效力如何;
7、有没有替代原因?
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3.学会对比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
主题阅读的核心是发现问题并在书中找到答案,同时,不仅仅是在一本书中找答案,而是在多本书中找不同答案,通过对比,提高答案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从而得出自己的答案。
以上,供您参考。愿我们都能成为会读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