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00天写作挑战:在文字的旷野中寻找教育的真谛

去年8月1日,当我再次点击"报名"按钮,加入"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第五期时,内心涌动着一种奇特的情绪——既有对第一次挑战中途遗忘的愧疚,又有一种近乎固执的自我证明冲动。这是我第二次踏上这条每日写作的朝圣之路。第一次的经历如同一个不太成功的实验,我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不断数着天数,焦虑地看着进度条,最终在动机期的宽容下勉强完成了挑战。而这一次,三百天过去,当我回望这段文字旅程,发现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坚持"二字,成为了一场深刻的精神跋涉,一次对教育本质的持续叩问。

第一次参加写作挑战时,我像大多数初尝每日写作的人一样,陷入了"为写而写"的怪圈。每天打开文档前,总要先看一眼日历——"已经坚持到第几天了?"这种计数式的写作让每个字都沉重如铅,每句话都像是从石缝里硬挤出来的。当时的写作,更像是完成一项任务,而非表达与思考的自然流淌。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出差连续三天忘记更新,最后靠着活动规则中"十天动机时间"的缓冲才勉强续上。那种被deadline追逐的焦虑感,让写作变成了一种负担,而非享受。

而这一次的三百天,情况却截然不同。我不再数日子,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已经写了多少天"上,而是让写作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刷牙、吃饭一样自然。这种转变看似简单,实则是一次认知上的重大突破。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职业。"当我停止计算天数,开始专注于写作本身时,文字才真正开始呼吸,思想才有了自由生长的空间。不知不觉中,三百天过去,写作已从一项挑战变成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在这三百天的写作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它不再是从书本上搬来的理论碎片,而是经过每日咀嚼、反刍后内化而成的思想体系。写作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对教育的理解从模糊到清晰的全过程。第587则,我写下了关于如何管理学生的思考;第611则,是我的教学反思;第630则记录的是学校阅读叙事的初赛……这些文字不是一夜之间的顿悟,而是每日思考积累后的自然呈现。

写作挑战最神奇之处,在于它如何重塑了我的观察视角。为了每天都有内容可写,我不得不对日常教育工作保持高度敏感——同事的一句无心之语,学生的一个微妙表情,课堂上的一个意外插曲,都成为了潜在的写作素材。美国作家安妮·迪拉德在《写作生涯》中说:"你如何看待决定了你看到什么。"持续写作迫使我以作家的眼光审视教育现场,从平凡中挖掘非凡,从常规中发现异常。这种视角的转变,反过来又丰富了我的教育实践,形成了思考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当然,三百天的写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疲惫不堪只想倒头就睡的夜晚,有思路枯竭对着空白文档发愣的午后,也有怀疑自己写作价值的低谷时刻。英国诗人艾略特曾写道:"只有那些敢于走得太远的人,才有可能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在这些艰难时刻,我学会了与阻力共处,明白了创造性工作必然伴随的起伏节奏。有时我会降低标准,允许自己写一篇"不够好"的文章;有时,在工作和写作发生冲突时,我也会把我的“早安.朋友”变成“午安.朋友”;或者,来一天好词好句摘录也不是不可以。这些应对阻力的策略,本身也成为了宝贵的写作经验。

在写作社群中,我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教育行走一起写吧"不只是一个挑战平台,更是一个思想交流的共同体。读着其他教师的文字,我常常产生强烈的共鸣——原来我不是唯一一个为课堂管理头疼的人,不是唯一一个对标准化测试心存疑虑的人,不是唯一一个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人。这种"共同存在感"消解了教师职业常有的孤独,也拓宽了我的教育视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交流理性"在这里得到了生动体现——通过文字,我们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三百天的写作,对我的专业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持续的输出倒逼着持续的输入,为了有东西可写,我必须不断阅读、学习、反思。这种"写-读-思"的循环,比任何形式的职业培训都更有效。我的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因为我通过写作习惯了多元视角;我的教学设计更加灵活,因为写作培养了我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与家长的沟通也变得更加顺畅,因为写作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可以说,这三百天的写作历程,重塑了我作为教育者的专业身份。

回望这段写作旅程,最大的收获或许是对"教育即生活"理念的深刻体认。写作让我明白,教育不只发生在教室的四面墙内,它渗透在日常的每个瞬间;教师不只是一个知识传递者,更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教学不是一套固定程序,而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将教师比作"园丁",而通过这三百天的写作,我逐渐理解了这个比喻的深意——教育如同园艺,需要耐心、观察和与生命节奏的和谐共处。

站在三百天的节点上,我惊讶地发现,写作已经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以前遇到教育问题,我会本能地寻找"正确答案";现在,我学会了与问题共处,欣赏问题的复杂性。以前,我渴望明确的评价标准;现在,我理解教育中很多最重要的东西恰恰是无法量化的。这种思维转变不是来自抽象的理论学习,而是源于三百天来一字一句的思考沉淀。

"教育行走一起写吧"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行走,而写作则是这行走中的足迹与路标。三百天的写作挑战即将结束,但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法国作家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写道:"攀登山顶的奋斗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写作于我,已不仅是记录教育生活的方式,更成为了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理解教育、理解自我的途径。

在这三百天里,我写下了欢笑与泪水,困惑与领悟,失败与成长。这些文字或许不会改变教育世界,但它们已经改变了我——一个普通教师看待世界的方式。而教育的改变,不正是从一个个教师的自我改变开始的吗?行走还在继续,写作不会停止,因为教育的真谛,永远在路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