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不太喜欢向不熟的人推荐书目,不仅仅是因为各人口味不同,更是因为每次我说出一些书的名字时,总会收到一个问题:
“Emm……我想说的是,有没有什么有利于高考作文的书推荐?”
原本满心的欢喜,以为自己找到了同道中人 殊不知只是一个个勤奋到我都不忍心直言拒绝的考试痴汉。
兄弟,你要想考试拿高分,先把老师讲的例文和高考范文钻研透了好吧?我保证你把满分作文吃透了,把套路总结出来了,比你看一百本课外书都来得有成效。
这又让我想到暑假家教时不太愉快的经历。一个四年级的小妹妹跟我说,她们学校阅读要考级。
“老师说了,我们暑假必须看完这些书,背这些试卷,期末考试要考的,考过了语文才能及格。”
此话一出,惊得我下巴都要掉了:
这年头钢琴要考级,围棋要考级,怎么连阅读都要考级了呢?
就连五年级的妹妹也对阅读没什么兴趣,老师规定要读的书再不情愿也要读完,老师没作要求的打死也不读。《论语》《中庸》背的那叫一个流利,可你问到她其中的意义吧,她只会照本宣科,背出老师教她的那一段官方而标准的答案。
字正腔圆,标准得让人不寒而栗。
我默然地看着他们。在我四年级的时候,给我一本新华字典我都能看得津津有味。经典名著也好儿童文学也罢,有书在手我便能如痴如醉地读上好几天。虽然是囫囵吞枣式的猎奇,也依旧给尚且年幼的我带来了无限的趣味,也勾勒出我对文学最本初的向往与憧憬。
那个时候读书,餍足了最原始的求知欲,一嗅到那墨香,心底的快乐便饱胀起来,撑满了一个个挑灯不倦的深夜。
可如今的阅读似乎不再纯粹,触目所及的是各种“考纲要求”、“考级通关”,各色成功学书籍教你如何速成名人,各色励志鸡汤反复烹煮着同一只老母鸡,仍希冀从其中分得些油水。经典名著的桃源无人问津,可快餐书籍的渡口千帆相竞。大家好像越来越厌烦莎士比亚华丽铺排的长句,读不进泰戈尔隽永的短诗,看不下《红楼梦》草灰蛇线的千里伏笔,最后连《论语》、《中庸》都变成了试卷上白纸黑字的标准答案。
在这个时代,似乎连阅读都变成名利台上端坐的金杯,成了争名逐利之人竞相抢占的高地。不少人利用它构建“通天塔”,用各种“速成”、“秒杀”的噱头疯狂圈钱,也有不少人愿者上钩,心甘情愿地用金钱换取他们自以为的知识。
可是我知道阅读不是这样的。
我不相信坚持了十数年的热爱是为了应付考试,我不相信闪耀了千年的哲思是拿来在众人面前炫耀的,我不相信所谓知识,所谓人性,在金钱面前被排挤得一无是处。
我不相信学而优只是为了进仕,我不相信书犹药也最终却沦落到只剩黄金屋,我不相信知识能被物化打包售卖。
我唯一愿意相信的,是阅读本身给人的触动与共情,是两个灵魂之间的深刻对话,是穿越时间的凝视,是“我思故我在”,而不是变成成功人士一步登天的垫脚石。
过度物化功利化的阅读的背后,是这个时代的浮躁风气,裸露的是一片贫瘠的精神荒原。
看看孩子们,看看那一张张尚且蒙昧懵懂的脸庞,本该被知识点亮的眼眸如今却写满了厌倦与疲惫。他们看到的阅读,是实在的分数,是父母口中的好学校,是大人口中的成功。一旦他们果真“成功”了,书籍就会被毫不留情地束之高阁,成为一堆他们不屑一顾的废纸。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可在如今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书中却只剩黄金屋。
可是能医治这个时代的,还有什么?
我们还剩什么,能用来对抗虚无的流逝,去对抗浮华的侵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