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早的时候,我就知道,练太极拳主要是捣鼓自己身体的小零小件,捣鼓好了,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能这样认识太极拳,主要还是因为我比较愿意学习啊,不是说魔鬼藏在细节中嘛。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都有卖小笼包的,可偏偏还是有人打车去上海西北角一个叫南翔的地方,去吃正宗的南翔小笼包,不就是人家一些细节做得好一点么。
其实太极拳也是如此,表面上都差不多,实际上只要细节没做好,练功效率是大打折扣的,甚至根本是无效训练。
吴文鑫老师指导学生练拳,做到弓步时,一般会一边揿学生屁股一边说:沉下去,沉下去。勾后腿膝盖时,会说:撑出来,撑出来。其实真正能做到沉得下去、撑得出来的学生也是极少数。能同时轻松做到这两条,脚底的力差不多就能传到手臂上了,推手时,对手就会觉得你很饱满,不是瘪的,但也不是硬的。
不过,大家没练到也不要紧。武禹襄前辈也是练了很久。根据李亦畬前辈在《太极拳小序》里的记载:武禹襄见到杨露禅前辈的太极拳“备极精巧”,“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可惜杨家保守从第一代就开始了:“伊不肯轻易授人。仅能得其大概”。什么得其大概呀,就是一句场面话,跟绝大多数现代练习太极拳者一样,学了一套空架子,太极操是也。
不过人家武员外是什么人啊!背起包直奔河南而去,我哥可是李刚!
到了赵堡陈清平前辈家,“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每当读到这里,我就会联想起《太极拳论》中的一句话: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人家武员外也是瞎练了很久才找到一条正路啊,也许《太极拳论》真是武员外托名写的。
武禹襄前辈只要研究月余,就能精妙始得,很多人觉得神奇,觉得不可思议,各种说法纷纷出笼。我是觉得很正常,其实只要遇上真懂太极拳,而又肯教的老师,一个月的时间,足够把你带上正途。你自己都能体会到身体发生了变化而兴趣盎然。然后就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不过这样的老师好找吗?再如果老师是靠教拳谋生的,他会这么做吗?
一个月走上正途,吹牛吧你!放在一年前,肯定大家都会认定我吹牛,不过现在应该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认为了,早期读了我在太极吧的文字,而又开始练习的朋友,已经有不少尝到了甜头,有些人的体验绝对超过了练拳一辈子的所谓的老拳师。很多人觉得神奇,其实只是他们用心练习,做好了一些细节而已。
对于觉得我在吹牛的朋友,我也无话可说,我写这么些个文字,不是为了跟人辩论,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我只是在寻找同类而已。
说实话,才练几天拳,是不可能读懂《太极拳论》的,甚至一辈子练不对就会一辈子读不懂。不过,《太极拳论》也不是读懂的,是用正确的方法练懂的。当然,读不懂也是可以批判,这不,我那个念七年级的儿子,准备写篇文字,批一批《时间简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