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六月。
高考将近,所有的课都上完了。恰值麦收时节,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放假回家收麦了,大家散落在校园的角角落落里自由复习。
下一届的李伟在校园跑了好大一圈,找到我和志华,约我们俩去他们教室聊天。志华是我高中时的好朋友,李伟、志华和我都是学校文学社的成员。到他们教室的时候,我们文学社的刘玉珍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教室,正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日日思君不见君……”
刘玉珍是城里的女孩,衣着干净、得体。个头不算很高,皮肤白皙,气质文静,言谈间散发着淡淡的书香气息。刘玉珍成绩很好,在她们那一届经常考第一,而且是遥遥领先,是学校里出名的好学生。那时候没有校花这个词,放在今天,刘玉珍就是我们学校的校花。
看见我们几个进来,刘玉珍放下粉笔,过来打个招呼,让我们等她回来,然后,就骑着教室门口一辆红色的自行车翩然而去。
那时候,我们都隐隐觉得,刘玉珍和志华之间有点朦朦胧胧的情感。我们私下里开志华玩笑,志华总是慌慌张张地岔开话题。
骑着红色自行车的刘玉珍,就像一只红色的蜻蜓,在志华的目光里飞舞。志华隔着窗子张望了好久,直到那只蝴蝶在路的尽头拐了个弯,不见了。
迎着志华的目光,鹏飞突然闯进教室,大呼小叫的说:“你们原来躲在这儿,让我好找!“
刘玉珍回来时,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是八个粽子,四双筷子。看见鹏飞,小姑娘微微一愣,然后有若无其事地说:“你们几个都在这儿,正好,吃粽子。”我说:“不巧,筷子少了一双。”刘玉珍说:“不少,我刚才已经吃过了。”
粽子是糯米做的,白亮如玉,上面还镶嵌着几粒红枣,红艳艳的,很好看,也很好吃。
我们就坐在那儿聊天。两个懵懵懂懂的少年,青涩的初恋,约会时选择放假时间的教室,这样一个既私密又开放的空间,还带着几个电灯泡,甚至没有一句情话。不过,还是看的出来,两个人既开心又甜蜜。
那一天,正是一九八九年的端午节。
去年,偶然在北京遇到多年不见的志华。晚上,两个人推杯换盏,不知不觉酒到半熏。话题从现在的情况到过去的老师、同学,不知怎么回事,就扯到了刘玉珍。
“刘玉珍现在在哪儿呢?怎么样?”
“不知道,好多年没联系过了。”
我看着志华,有点吃惊。借着酒意,我们断断续续地聊起了青春时代,聊起了刘玉珍,我突然就记起了那个端午节。
“有这回事吗?不记得了。”志华端起酒杯,喝了一大口,仿佛像掩饰些什么。
我突然觉得,志华一定知道刘玉珍的情况。也许从来没有联系过,但他绝对没有忘记那个骑着红色自行车,轻盈地从校园穿过的女孩。甚至,那个端午,也还清晰地印着他的心里。那只红色的蝴蝶,一直在他心底飞舞。
那个年代的初恋啊,也许只是一个午后,一场小雨,一本互相借阅的书籍。但点点滴滴,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在心底发芽,会酿成一坛老酒,在生命深处散发着浓郁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