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有过恋爱经历的人一定对这样的画面不陌生:
相处之初,总想着要对对方好,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给TA,但是时间久了之后,这段亲密关系就会陷入疲态,有人会埋怨对方不够体贴、要求太多,对方也会指责TA不够爱ta,是变了心了。
其实很多亲密关系最终走向终结,并不完全是因为“作”,或是彼此的改变,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没有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也没为有体会到对方的感受而造成的。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保持良好的沟通,维系亲密关系呢?
马歇尔·卢森堡教授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他在50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有效沟通的法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于2003年出版,在近20年的时间里始终畅销不衰。
“非暴力沟通”不仅可以运用在国际事务和企业管理中,还可以运用到家庭、朋友、工作伙伴等日常关系中,当然对于亲密关系,非暴力沟通也同样是适用的。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教授认为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方式,但它并不只是沟通方式而已,它还可以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爱融入生活,而这也正是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为了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我们需要专注于四个方面,这也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留意发生的事情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表达出来一件客观的事实,而并不是对这件事的评价。
来看两句话:
“你花钱总是大手大脚的。”
“你在上周花了两万块钱买了个包。”
在上面的两句话中第一句是评价,第二句是观察。
非暴力沟通要求我们要客观清楚地表达事件,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对事件要完全客观而不能做一点评价,而是强调我们去区分观察和评价。
因为当人们将观察和评价混为一谈时,对方会更倾向于听到评论的部分,如果言谈中带有批评的成分,那么就会引起对方的逆反心理,他们会有可能用暴力的语言、冷漠的态度或是别的各种方式来进行反驳,从而从而中断彼此的沟通。
感受
在一次研讨会中,一位大学生对马歇尔教授说,因为室友将音响声音开得很大,影响了他的休息。
马歇尔教授问他当时的感受时,他回答:“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
马歇尔教授提醒这位大学生,他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的回答是“声音太大就会打扰到别人。”
后来这位大学生干脆直接说:
“我没什么感受!”
难道这位大学生真的没有什么感受么?
很显然,这样的回答并不能表明他真的没有感受,而是因为他体会不到,更不要说表达了。
事实上,在生活中,像这位大学生这样无法体会和表达的人还有很多,也许就是此刻正在阅读本文的你,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包括我们的上一辈,几乎很少有人真正关注自己的感受
我们无法体会到自己的感受,自然在沟通中也很难体会到别人的感受。
感受的根源(即需要)
在非暴力沟通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感受的根源来自于我们自己。”
当面对指责和批评时,人们通常会有四种状态,它们分别对应三个阶段:
第一种:自责。在这一阶段我们会认为自己需要对他人负责,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觉得不安,甚至会将这一切归咎到自己的身上。
在亲密关系中,陷入恋爱的男女常常就会陷入到这种状态,“如果TA不开心,是不是因为我哪里没有做好呢?”在这种想法的指引下,爱情开始变得很有负担,也不再甜蜜。
马歇尔教授将这一阶段称为“情感的奴
隶。
第二种:驳斥。在这个阶段,我们通常会反感,甚至是恼怒对方。
在恋爱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
甲:和你在一起,我并不快乐,我觉得很累。
乙:我的要求过分了么?
甲:我的能力有限,我没有办法满足你的要求,我们分手吧。
当我们需要去牺牲自己来迎合对方时,心里常常会觉得憋屈,在这种情绪的操控下我们就会对对方产生不满,甚至会非常愤怒:
“我都已经在尽量满足TA了,为什么TA还是不高兴呢?”
“难道TA就不能懂事一点,理解我的难处么?”
这时,双方的关系就会陷入僵局,甚至到最后只能以分手收场。
第三种:理解我们的感受。
第四种:体会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处于第三、第四种状态时,我们就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会理解对方的诉求。
这时我们对对方的照顾和关怀,不再是出于希望可以获得同等的对待的想法,而完全是因为爱,我们会对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负责,而不是寄托在对方的身上,这样我们自己就会觉得快乐而自由,而对方也不会感到有压力。
请求和帮助
当我们能够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诚实地表达自己时,前面所提到的三个要素就可以得到体现。
而想要得到对方积极的回应,我们还需要实现第四个要素,那就是提出请求和帮助。
在书中,马歇尔教授提到一个例子:
一位女士提出让丈夫少花一点时间在工作上,结果她的丈夫就很“听话”地将精力分到了高尔夫球比赛中,但事实上,这位女士真正希望的是——“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由此可见,清楚地告诉对方自己希望对方可以做什么是多么重要。
这是不是和我们从小接受的“委婉地提出想法和要求”的教育有点不一样呢?
通常来说我们会不好意思直接提出自己的请求,所以常常会用委婉的方式或干脆不说,但如果对方猜不到自己的心思或者会错意的话,那又会造成新的不快。
通过以上四个要素,我们可以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清楚地表达自己,但沟通毕竟是双向的,良好的沟通还需要我们去倾听对方,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离不开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
但遗憾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给出建议或想法,而没有观察到对方的状态,体会到对方的感受,更别提了解对方的需求和请求了。
来看这样一段对话:
女:我又长胖了,好讨厌。
男:没事,我喜欢。
女:胖的又不是你。
男:可我就是喜欢你胖一点啊,胖一点好看。
女:也就是说我以前瘦的时候不好看咯?
男:……
在这段对话中,男孩子显然是想安慰女孩子,但是他显然没有领会女孩子真正想要的感受。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篇文章叫做“女朋友提出的送命题”,从表面上看,那些问题确实都是致命的送命题。
有人当做是情侣间的笑话,也有人吐槽提出这些问题的女生内心很“作”,但是细想一下,那些问题何尝不是她们渴望沟通的一种方式呢?
蔡康永曾说:
外表不一定能够决定魅力,但说话可以。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能够用非暴力方式保持沟通,那么将会促进彼此的感情能够更好地发展。
马歇尔教授曾在书中引用了鲁思·贝本梅尔的一首诗——《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在中国俗话中也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愿语言不再是伤害彼此的武器,而是可以成为温暖和呵护对方的爱的表达。